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佛教的自杀观(2)

至于在必要时,舍却一己身命而拯救无数众生,才是值得尊敬的菩萨道之行持。如《高僧传》中记载,昙林以身喂虎救助村人,法进割肉以济饥民。而在“法难”时期,为维护自身信仰、护持正法而献身,也是令人感动的。 三

  至于在必要时,舍却一己身命而拯救无数众生,才是值得尊敬的菩萨道之行持。如《高僧传》中记载,昙林以身喂虎救助村人,法进割肉以济饥民。而在“法难”时期,为维护自身信仰、护持正法而献身,也是令人感动的。

  三、超越生死

  另外,中国禅宗的祖师们,已证得生死自在,能够自由选择死亡的方式。他们通过对佛法的真实了解和体证,勘破生死的阴霾,穿越时空的限隔,对生死都能坦然面对、无所畏惧。所以,死亡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无所谓的事。佛门中人对生命的超脱,是任何名人都难以媲美的。宋朝德普禅师的遗世,便十分洒脱。一天,他把徒弟都召来吩咐说:“我就要去了,不知死了你们如何祭拜我,也不知我有没有空来吃,与其到时师徒悬念,不如趁现在还活着,大家先来祭拜一下吧!”弟子们虽觉得奇怪,却也不敢有违师命,于是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祭拜一番。谁知道第二天一早,德普禅师真的去世了。这种先祭后死的方式虽很奇特,却也不失幽默!

  宋朝另一位性空禅师坐水而死的事,也很有传奇性。当时有贼人徐明叛乱,使生灵涂炭,杀伐甚惨,性空禅师十分不忍,明知在劫难逃,还是冒死往见徐明。他在吃饭时做了一首偈自祭:“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何正好乘时,请便一刀两段。”因此感化盗贼,解救了大众的灾难。后来禅师年纪大了,当众宣布要坐在水盆中逐波而化。他坐在盆中,盆底留下一个洞,口中吹着横笛,在悠扬的笛声中随波逐流而水化,成就一段佛门佳话。他留下一首诗:“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火,二省开圹。撒手便行,不妨快畅;谁是知音?船子和尚。”原来过去有位船子和尚也喜欢这种水葬方式,性空禅师因此又作了一首曲子来歌颂:“船子当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好商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教坊。”性空禅师和船子和尚这种吹笛水葬的死法,不是很诗情画意吗?

  很多禅师们离世的姿态皆千奇百怪:丹霞天然禅师策杖而死;隋朝惠祥法师手捧佛经跪化;遇安禅师自入棺木三日犹能死而复活;唐朝良价禅师来去自如,要延长七日就延长七日而死;古灵神赞禅师向弟子说:“你们知不知道什么是‘无声三昧’?”弟子们答不知道,神赞禅师把嘴巴紧紧一闭就死了。而庞蕴居士一家四口的死法亦各有千秋:先是女儿灵照抢先坐在父亲的宝座上化逝,庞公只好卧着死。儿子在田里锄地,一听父亲去世,就丢下锄头立化。庞夫人见他们个个都去了,也拔开石头缝隙,随口留下一偈而去:“坐卧立化未为奇,不及庞婆撒手当;双手拔开无缝石,不留踪迹与人知!”

  象这些禅师、居士在人生的最后时刻,轻松潇洒,又幽默自由,是快活自在的,是诗情画意的。他们以各种自如的姿态通过死亡:站着、坐着、躺卧、倒立、跪化、说偈而死……由于他们具有勘破生死的智慧和体证,才能这样了无挂碍地撒手而去。这种生死自在的死亡,对于现代的自杀者来说,也具有警策的作用。

  四、批判自杀——积极的命运

  对于自杀者来说,往往都是遇到一些挫折,从而产生失望、挫败的情绪,并久久无法排除,最终走上自杀的道路。其实,一切快乐与愁苦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波浪,正像白天与黑夜不断的轮替一样。快乐与愁苦,都会随着时间消逝成为过去。不要拉住烦恼不放,因为我们还有明天。

  生活中总是有解不开的结、斩不断的麻,对付这些事情有两种办法:要么快刀斩乱麻解决掉,要么把它们抛得远远的,理也不要理,集中精力干自己应该干的事情。为些许障碍而陷入痛苦之中,那才是浪费生命。

  其实,生活永远充满希望,世界还是那么广大,不要因为一小点不幸,挡住我们的视野。后退一步,风平浪静。世界除了那条倒霉的死路之外,仍然有许多光明平坦的大道。

  有时,我们会把自己所有的不幸推到别人身上,从来不反省自己。其实,只有我们不把责任推往别人的头上,才能真正面对现实。拿出自己的力量来,适应环境,度过难关。只有当我们每个人都能担当自己的责任,社会才更有希望;也唯有能挺身负责,承担苦难和错误的人,才有力量改善社会。虽然,许多困扰和负担是来自外界不可抗拒力量,但更多时候,是由于自己内心的贪欲和患得患失。如果祛除内心的烦恼之源,至少是去掉一半令我们困扰的负担。不要夸大我们的困难,不要低估生命的力量!

  不要怪命运对我们不公,其实命运是一只“怪手”。如果我们觉得自己的命运不好,就会发现这只“怪手”处处在和我们作对,只能痛苦、无奈。我们会觉得自己是天下最不幸的人,是天下最不快乐的人。那么,别人比我们更快乐吗?我们无法衡量别人的快乐指数,或许有些人是比我们有着更丰厚的收入,更美满的家庭和更光明的前程,但这些就可以代表他们的快乐吗?如果快乐可以出售的话,也许很多人会因为它太昂贵而买不起,他们就会因此而不快乐吗?当我们知道别人比我们在某些方面更好的时候,我们以为他们就一定比我们更快乐,于是我们的快乐也打了折扣。我们往往让别人充当自己的生活参照系数,它的直接后果就是降低了我们的人生质感和自我认知。

  人一生的遭遇与快乐并无太大关联。这个世上有些永恒的事物是超越我们的,我们的生存也有着更重大的意义。快乐全在于我们的感受,而现代社会的磨练却使人最基本的感受变得模糊,所以快乐的获得似乎越来越难。但只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积极乐观地生活,快乐自然会时常眷顾。生活中有无数的快乐与美好,关键在于我们去发现、挖掘。路边美丽的小花,天上的蓝天白云,空中翱翔的飞鹰,都可以让我们去感受到生命的美丽。一颗感恩的心,一颗快乐的心,永远是无价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