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行化他有了方向,目标正确,这个生活就有意义、有价值,过得就很快乐、很幸福。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去体会—自己应该怎么修学,怎么样待人接物。这是真正的佛法,真实的佛法。
离相修福 (950209早餐)
舍财是福,但是更要紧的是要不著相。著相修福,是人天果报;离相修福才能明心见性,才能够往生不退成佛。
不但外财能舍,内财也要能舍。什么是内财?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劳力,能无条件的为大众服务,这叫舍内财。不求报酬,认真的为社会、为大众服务,这就是布施。
福报与智慧 (950211早餐)
‘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福报大的人如果没有智慧,他所用的全部就都落空了;有智慧的人,福报虽小,但他每一分钱都能修得很大的福报,所谓是‘舍财修福’。由此可知,没有智慧的人,想修福也修不到。
实际上以因地上讲,智慧比福报更重要,因为有智慧的人不会造罪业,会将自己的过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没有智慧的人,造作了罪业,还以为在修福。这样的情形,在我们现前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他真正有钱,也真正发心,可是他造作的是罪业,不是修福,而自以为是在修福,这实在是非常的可惜。
随喜 (950212早餐)
在团体里面,最显著的烦恼、习气就是‘嫉妒’。哪个人没有嫉妒心?说‘我没有嫉妒心’,那个人就不是凡夫了。只要是凡夫,就绝对有嫉妒心,即使是出家人也不例外。隋、唐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是佛法极盛的时代,六祖惠能就出现在那个时代,从黄梅得了衣钵之后,你看,谁服气?那是什么现象?嫉妒。
我们的嫉妒、贪、嗔、痴、慢如果不能够降伏,不但道业不能成就,其结果绝对是破坏道场的。纵然影响没有很显著,也会障碍道场的发展,也会障碍同参道友的成就。换言之,就障碍了弘法利生。这个罪过,大家都晓得,是戒律里面讲的:‘五无间罪。’所以佛菩萨教我们修随喜。为什么不修随喜?把念头转一转,若能随喜,别人有多大的成就,我的成就跟他一样大,随喜功德不可思议。
当我们看到别人在做好事时,能生欢喜心,能帮助他、成就他,那他的功德就是我的功德,所以我们要懂得修随喜。我不能做的,他能做,我就帮他;帮不上忙的,我赞叹、我欢喜、我照顾他,所以功德是同等的,因为你自己心是清净的,这就是我们常讲的法喜充满。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课诵本里的晚课,改成念《无量寿经》卅二品到卅七品的道理。这段经文里所讲的习气、毛病,我们每天都能读一遍,来反省、检点自己有没有这些过失?如果有,就要改过自新,这才叫真正修行。
早晚课诵 (950212早餐)
现在的社会,可以说遍及到全世界,不只是某一个地区,对于佛法都有很大的误会。这个误会会障碍对佛法的修学,障碍佛法的流通,所以《认识佛教》、《三皈传授》这两本小册子确实有大量流通的必要。
修行,古大德所编的课诵、仪规在当时确实能利益一切众生。可是现在的众生业障深重,而且基础丧失掉了—孔孟的书不读了,老庄、道家的东西也不涉猎了,小乘又不学。就像我们今天盖大楼没有地基似的,毫无基础,这样入大乘怎会有成就?古今凡是有成就的大德,无论在家、出家,他们儒学的底子都很深厚。因此这些仪规(那时称作朝暮课诵),现在拿来已是用不上了。早晚功课订定的目的,是要帮助我们改变心行的,如果我们做了,而心行仍没有改变的话,这早晚课就白做了。因此我们才把早晚课诵的内容,改为早课读《无量寿经》第六品,晚课读卅二到卅七品。
我们的早课,目的就是希望每个人心里面都有四十八愿,这就叫念佛、忆佛。心里头真有佛,心里面有阿弥陀佛,有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四十八愿里,就包含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晚课就是念念不忘阿弥陀佛的教训,我们要依教奉行、如法修持,这是真念佛,不在口头上。
《无量寿经》是顿教。所谓顿教,就是它没有次第,纵使我们没有儒学深厚的基础,也能成就,这是此法门的殊胜处。因此能够依阿弥陀佛的愿去发愿,依阿弥陀佛的教诲去修行—卅二到卅七品是阿弥陀佛的教诲,内容就是五戒十善,是大小乘共同依靠的基础。从这里来认真学习,我们念佛才会有成就,这是我们重新定《朝暮课诵》的理由。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