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居士戒律问答

问: 对在家居士来说,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济群法师答: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

在家居士戒律问答

问:对在家居士来说,需要受持哪些戒律?

济群法师答: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讲得比较清楚,可以作为参考。如果我们在受持五戒、八戒之外,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进一步受菩萨戒。《优婆塞戒经》就是在家居士修学大乘菩萨戒的范本,系统介绍了从发菩提心到行菩萨道的整个修学过程,太虚大师曾大力弘扬。此外,《瑜伽菩萨戒》的开遮也非常善巧,对在家居士修学戒律有极大帮助。而《梵网菩萨戒》是顿戒,相对来说要求会更高,行持起来难度也较大。

问:不受戒能否得到戒体?破了戒,对戒体有什么影响?

济群法师答:对于一般人而言,不受戒是不得戒体的,必须通过相关羯磨作法才能得到戒体。此外,也有不必通过羯磨作法得到的戒,如成就禅定时具足的“定共戒”,成就无漏圣道时具足的“道共戒”。但从凡夫境界来说,惟有通过受戒这一形式,才可能得到戒体。在家居士受持五戒,表面看来比较简单,其实严格做好也不容易。尤其在当今这个时代,处处充满考验。为慎重起见,在家居士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分受,受一分、二分、三分、四分乃至五分。如果受戒前没有一点把握,也没有彻底改造自己的决心,之后就很容易犯戒。

犯戒和破戒不同。犯戒主要指犯轻戒,而破戒则是犯重戒。如杀人就是犯重罪,会失去戒体,就像茶杯落地后摔成碎片,无法修补得完好如初。而犯轻戒的话,就像茶杯沾染了污垢,清洗之后还能继续使用。所以,犯了轻戒可通过忏悔弥补,这是对治犯戒的有效途径,所谓“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一旦犯了重戒,则会失去戒体。

问:为什么要受“八关斋戒”? 可以自受吗?

济群法师答:“八关斋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一种戒律。

不少佛弟子都受过五戒。五戒的规范,和世俗道德也很接近。因此,受持五戒能使我们获得人天福报。而八关斋戒更接近于出家人的戒律,是佛陀为在家居士种下出世解脱之因而慈悲开设。其意义在于,在家居士可通过受持这些戒律,感受清净、离欲的出家生活。因八戒已接近沙弥戒,故受持功德极大。佛经记载,一日一夜受关斋戒的功德,相当于一生受五戒的功德。有条件的话,希望大家多去寺院受持“八关斋戒”。 

八关斋戒应在如法道场,礼请出家僧人传授。若所在地没有僧人或清净道场,也可在佛前自受。近年来,苏州西园戒幢律寺每月都为信众传授八关斋戒,具体时间在每月第一周的周末,大家有机会可去体验一下。

问:过午不食的“午”,到底是几点?持八戒到后半夜时,可否休息一下?

济群法师答:按现在的时间计算,“午”为十二点。古代没有时钟,通常是在阳光下立一根棍子,当影子到达正中,就是正午时分。持午的人,从当天正午到次日早上明相现时才能进食。所谓明相,并没有具体时间,以在室外可以看到自己的掌纹为准。

八关斋戒并未要求不倒单,可正常休息。受持八戒,必须了解戒相,才能正确持戒。与五戒相比,八戒的重点有二:一是不淫欲,一是不非时食。五戒要求是“不邪淫”,允许夫妻间正当的性生活。而在受持八戒的一日一夜内,则须严格戒除一切两性行为。第六条“不著香华蔓,不香涂身,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及第七条“不坐高广大床”,也是为了帮助我们守护“不淫欲”这条戒。至于“不非时食”,也是五戒所无,须严格持守。

问:十斋和六斋有什么区别?

济群法师答:区别只是在于时间多少,十斋为每月十天受持斋戒,分别是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转贴者注解:此系〈地藏经〉的十斋日]。六斋则是每月六天受持斋戒,分别是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

但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澄清,通常,人们总是将持斋等同于吃素,其实这是错误观念。斋,为过午不食,亦含清净之义。佛教中有八关斋戒,求受者除过午不食外,更要奉行俭朴、清净的生活,那才是斋的真实内涵。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这六天或十天中过着严格、清净的修行生活。虽是在家居士,但所持戒律已接近出家人,此为持斋。如果仅仅是吃素,其他还和往常一样,贪嗔痴丝毫没有减少,就不算持斋,只是吃素而已。

问:为了不麻烦别人,可以不说实话吗?

济群法师答:佛教所说的妄语,有大妄语、小妄语及方便妄语之分。如果是怕麻烦别人,没吃饭却说吃过了之类,属于方便妄语。其目的既不是为了伤害、欺骗他人,也不是为了个人利益,通常是没有妨碍的。还有一种情况,则是为了利益众生。戒律记载,有位老比丘住在山中,某日,一只被猎人追赶的鹿从他面前跑过。当猎人追来询问时,老比丘却指了另外的方向。他这么做,完全是出于对鹿的慈悲,虽是说了妄语,却没有罪过。若以菩萨戒衡量,这样的妄语还有功德。在菩萨戒中,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可以杀人,可以偷盗。但我们必须明确这么做的前提,必须没有丝毫利己之心掺杂其中,而不是为自己的贪欲或烦恼找借口。自我非常狡猾,会用各种方式进行伪装。如果不能完全确定自己的发心,决不要轻易在火中取栗。

问:看到有人准备行凶,作为学佛者当如何应对?

济群法师答:从声闻戒的角度来说,当你看到别人行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戒以止息自身恶行为主,是消极的行善。而菩萨戒更重视积极的行善,如放生、救人等。菩萨戒有“三聚净戒”,分别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作为菩萨,看到歹徒将要行凶时,决不能袖手旁观,而应发慈悲心,宁愿自己犯下杀戒,也不忍看到有人被害,不忍看到凶手因杀人而遭受无穷苦果。若能如此发心,菩萨虽杀人而不犯戒,且功德无量。但我们要知道,这和侠客式的嫉恶如仇完全不同。菩萨这么做,惟有悲心,不仅是对于受害者,也包括对行凶者。而侠客所以打抱不平,往往只是出于对受害者的同情,对于行凶者,多半只有义愤而没有悲心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