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迦牟尼佛以深心悲愿洞察众生之沉迷,悯人天之苦恼,转无上法轮,度一切有情,指导世人寻回自己内心之本性而加护持。当内心的“贪、嗔、痴”没有受到波动而外发时,本性秉赋是淡泊恬静空明的状态,根本没有任何偏向发展的趋势,然而,外界色相时时都在刺激着人们内心“贪、嗔、痴”的外发。如果我们能以无畏的定力,保持内心情绪的平衡,使有节制,试问,世间有什么矛盾纷争不可消弥于无形呢?由于佛教的融入,中国数千年文化做尽了“心”的文章,以至有学者比较了中西文化之后,认为: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中国文化是“心”的文化。当今是物质至上的社会,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平和与修养,这种传统是好是坏?且勿遽下结论。让我们来重温哲人冯友兰在1921年说的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吧: “如果人类将来日益聪明,想到他们需要内心的和平与幸福,他们就会转过来注意中国的智慧,而且必有所得。如果他们将来并不这样想,中国人四千年的心力也不会白费。 这种失败的本身会警告我们的子孙不要在人心的荒原上再寻找什么了。” 社会安宁、世界和谐,从心开始。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 实现和谐世界,佛教有特殊的智慧。(信息来源:摘自《福建佛教》)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