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线消息 1月16日(农历12月17日)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清代著名高僧彻悟大师纪念日,作为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大德,后人评价他的修学观点为:“大师教眼圆明,将“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楷定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并进而诠释四句话的内在关联。若真为生死之心不发,一切开示,皆为戏论,净宗法门,无由契入;故真为生死是修净业的前提。不发菩提心,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故发菩提心是净业修持的根本。大心既发,应修大行,而于一切行门之中,求其最易下手、最易成就、至极稳当、至极圆顿者,则无如以深信愿,持名念佛,往生净土。”,在这一纪念日到来之际,谨依庐山东林寺大安法师《净土宗教程》一书相关条目等内容,介绍大师生平,及便于善友纪念与学习著作。 唤醒、了睿辑录 彻悟大师生平与思想 1.生平 彻悟大师(公元1741一1810年),讳际醒,一字讷堂,又号梦东,京东丰润人,俗姓马。大师幼而颖异,长喜读书,经史群籍,无不博览。二十二岁时因大病,深感幻躯无常,发出世志。病患痊愈后,到房山县,投三圣庵荣池老和尚剃发,第二年,受具足戒。 后参学诸方,听隆一法师讲《圆觉经》,晨夕研究诘问,精寻奥义,圆觉全经的大旨,了然于胸。又依慧岸法师听讲法相宗,深得妙要。后于遍空法师座下,听讲《法华经》、《首楞严经》、《金刚经》等大乘经典,圆解顿开,对于性相二宗,以及三观十乘的奥旨,了无滞碍。 乾隆三十三年冬,参广通寺粹如纯翁,明向上事,师资道合,嗣法为临济三十六世,磬山七世。后来,接续广通寺,率众参禅,警策勉励后学,津津不倦。十四年如一日,声名播扬四方,宗风大振。每忆永明延寿大师乃禅门宗匠,每天持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况今末法,尤应修净业求生净土。由此,便一意归心西方净土,专修专弘净宗。 由是中止参禅,纯提净土,数十年所有积稿,付之一炬。大师德业所感,参禅人亦多皆念佛。大师对禅净二宗明晓精奥,开导说法,辩才无碍。律己甚严,每日限定一尺香的时间会客,过时惟是礼佛念佛而已。大师与大众一道精进修持,莲风大扇,远近仰化,道俗归心。当时佛门中,彻悟大师为第一人。 嘉庆五年,大师退居红螺山资福寺,打算于兹终老。四众弟子依恋追随者甚众,大师为法为人,始终没有厌倦之心,于是便收留大众,与大众同甘同苦,担柴运水,泥壁补屋,遂成一念佛道场。 大师居红螺山十年,至嘉庆十五年二月,到万寿寺扫粹祖塔,辞别山外诸护法云:"幻缘不久,人世非常,虚生可惜,各宜努力念佛,他年净土好相见也。"三月回到红螺山,命弟子预办荼毗事。交接住持位,告诫众人:"念佛法门,三根普被,无机不收,吾数年来,与众苦心建此道场,本为接待方来,同修净业。凡吾所立规模,永宜遵守,不得改弦易辙,庶不负老僧与众一片苦心也。" 圆寂前半月,大师觉身有微疾,即命大众助称佛号,见虚空中幢幡无数,自西方而来。大师告众人说:"净土相现,吾将西归矣。"众弟子恳劝大师住世。大师回答:"百年如寄,终有所归,吾得臻圣境,汝等当为师幸,何苦留耶?" 十二月十六日,大师指令设涅槃斋。十七日申刻,大师告众人说:"吾昨已见文殊观音势至三大士,今复蒙佛亲垂接引,吾今去矣。"大众称念佛号更厉更响。大师面西端坐合掌说:"称一声洪名,见一分相好。"遂手结弥陀印,安详而逝。众人闻到异香盈空。供养七日,大师面貌如生,慈和丰满,头发由白变黑,光泽异常。二七入龛,三七荼毗,获舍利百余粒。门徒弟子请灵骨葬于普同塔内。 大师世寿七十,僧腊四十九年,法腊四十有三。有《梦东禅师遗集》流通于世。 2.思想 彻悟大师早年参禅得悟,因多诸病缘,思忖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智者永明楚石莲池等诸大善知识,皆悉归心净土,我何人斯,敢不皈命,于是辍止参禅,专一念佛。将前十余年修禅语录积稿,付之一炬,弟子从灰烬中拨出若干则才得以流通。大师以后弘法,开示净土宗旨及启信发愿立行。嗣后,弟子们将大师的这些开示合前诗偈等篇共结集两卷,而大师复将宗门中语句删去大半。其预防禅宗流弊、弘护净宗之婆心,于斯可见。兹将大师净土思想,略述三点。 (1)摄禅归净,崇尚念佛。 大师以开悟禅师之资格,诠释禅净之本质内涵,比较二者的下手难易与功德大小,以此建立对净宗念佛法门的坚固信心。 大师认为:《观经》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较之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尤为直截痛快,何也?以见性难而作佛易故。何为见性?离心意识,灵光迸露,始为见性,故难。何为作佛?持佛名号,观佛依正,即作佛,故易。大师例举修禅行人,坐脱立亡,却未明大法,未脱生死,果能回此一段精神,专心念佛求生净土,必稳得上品上生。永明大师"有禅无净土,十人九错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乃真语、实语、大慈悲心泪出痛肠之语也。 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终日不变,终日随缘。不随佛界之缘而念佛,便念其他九法界。凡起一念,必落十法界。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庄严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庄严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容互照,即是横遍十方之相。若从竖穷三际来说,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全体顿现。信愿持名,即是以佛知见为知见,亦即是念念中,以佛知见治众生知见。众生见惑心中,但置一信愿持名之心,即转众生界缘起,为佛界缘起。此于修道门中,乃点铁成金极妙之法。 大乘通途佛法,须见道而后修道,修道而后证道。而见道殊为不易。教下必大开圆解,宗门必直透重关,然后得论修道。否则便为盲修瞎练,不免撞墙磕壁,堕坑落堑。而净土一门,无须见道,只要深信圣言量,信愿持名,决定往生净土,一得往生,便永不退转。又余门修道,先须忏其现业,若现业不忏,即能障道,进修无路。而修净业,乃带业往生,不须忏业。又余门修道,须断烦恼,若见思烦恼分毫未尽,则分段生死不尽,不能出离同居秽土。唯修净业,乃横出三界,不断烦恼,从此同居秽土,生彼同居净土。一生彼土,则生死根株永断。证知,净土一门,最初省去求悟门,末后不待发慧,不须忏业,不断烦恼,至极省要,至极径捷,及其证入果德,又至极广大,至极究竟。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