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现量所缘的境界,即对象,是否有共同的性质呢?有的,这即是对象的各别自相——各各特殊,不关名言的相状。要是具体些解释,可以依着五根现量的对象加以分析,举出它的特征。像眼耳根和色声境相对,一定有空间的距离,因而分得出远近。对象的相状如果依着距离远近,会在思惟里现出不同程度的明晰印象,那就是“自相”的,因为它是完全受着对象自身限制的。假使不管距离远近,所现的印象总是同样清晰,那便由思惟结构而成,和对象本身无关,而不属于自相了。所有自相,都是真实的存在,并还属于“胜义”(这和名言假设相对而言)的存在,有它的独立体性和作用的。和这些意义相反的相状叫做“共相”,它是比量的对象。法称这样解释自相,承认对象和思惟分离,实在带有扬弃瑜伽一系学说原有唯心成分的意味,他在这里就是随顺着经部的学说的。 最后说一说量的作用和它的结果。量,譬如用尺量布,一尺尺地去量的作用,了解得长度是量的结果。量和量果对于现量知识即现量智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正确的说,现量智的本身就是量果。因为量的作用如能符合境界得着正确的了解,就算有了结果,这了解的本身即现量智,用不著另去寻找的。那末,量的作用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还是可在现量智本身得着的。但是,这从它反映对象即生起印象的一方面而言。有了印象,才有了解,所以从了解分开来说为量的作用。或者疑惑量和量果一体,不是因果混杂了吗?这也不然。这里不用能生所生那样的因果关系去解释,只说它们相待安立,不妨各作智的一部分。印象与了解既不是一回事,也就无所谓混杂了。后世唯识家相、见、自证三分学说,即在这样根据上成立的。 以上关于现量各方面的解释,法称所说的和陈那、天主所说基本上相同,不过采用经部学说,承认实有外境,它的唯物倾向,是很明显的。至于“似现量”,法称没有谈到,这可以参考因明大、小二论(即“理门”和“入论”)。简单地说,“似现量”不能视为比量,因为它的对象还是自相,但有分别,有错乱,不成现量,所以说它为似量。 编辑:心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