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之谓,实由两力相交而产生第三种力。节日的来临总是给人予希望与遐想。因此,节日的本性是人类及每一个人渴望命运改变,参与和合,共同律动,一起创造,不管是现实的来临,还是期待的向往。 三、何谓文化?文化的本性是什么? 文化是大地、是母亲、是基础,一切科学都诞生于文化之中,自然科学产生了技术、工程,社会科学产生了政治、经济。哲学则是一切科学的终结与概括,并指导科学的发展方向,揭示科学的运行规律。因此文化是母亲,哲学是父亲。哲学是文化的原理与精义,也是文化的核心。当每一种文化产生时,这一文化的哲学也达到了应有的高度。随着这一文化的发展,哲学也相应地随之发展。那么文化的源泉又是来自于哪里呢? 确切的说,文化的源泉是宗教,宗教是一切文化的来源。我们到欧洲访问会对那里绚丽多彩的建筑、雕像、音乐、绘画等艺术叹为观止。但如果抽掉了基督教文化的精神、理念,那么所有的这一切就只剩下一堆空洞的外壳,只是物质的堆砌而已。所以美国对文化的两次定义是非常精确的,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一次定义为“白人——盎格鲁 .萨克逊——新教”。这是物质与精神兼而有之的定义。第二次定义则为“新教——天主教——犹太教”,这说明美国对文化的定义已经由物质、精神兼而有之的层面转向了纯精神的层面,而这也是一个根本性的层面。如果按照美国对文化的定义,那么中国文化的定义应是儒学、道学与佛学。 而儒、道、佛又分别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与社会的和合、自然的和合、时空的和合。这三者的关系是拾阶而上,登堂入室,然后去轻扣真理圣殿的辉煌之门。 根据儒、道、佛的定义,我们的节日文化更应该深刻的去体现文化的原理与精义,体现文化的源泉,而不能只停留在浅显的苍白层面与外在的表现形式上。 由此可见,在宗教文化、传统文化与风俗文化、科学文化、政治与技术文化乃至哲学文化中,宗教文化是最重要的。 四、何谓宗教?宗教的本性是什么? 宗教信仰是人的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赋予生命于意义,引导生命寻找与回归真理的本体与本源。它在规范人类思想行为的同时,能够帮助人度过最艰难的人生时期。青年毛泽东也曾倡导:宗教的实干精神与哲学的理性精神相为结合。 的确,宗教不仅提高人的道德伦理水准,而且还培养人的大我、无我和本我精神。因为一切宗教都是在通往真理之路上,并试图生活在真理之中。而融化在真理之中就无我,无我所,无我见,亦无人众寿者见了。 实际上文化、科学、哲学所要表达的也都是通往真理之路,通往真理的本源之路。只不过它们都不如宗教来的更直接,因为宗教是以心来进入真理的。文化只是一种泛称。从人类文化而言,它是各个民族、国家文化的总称。从具体的文化而言,它是指某种文化,包括宗教、科学、技术、政治、哲学的普及与氛围,是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并形成社会群体的风俗习惯。科学是以物质研究来进入真理的,哲学是以理性思维来进入真理的。而政治只是一种社会结构,技术只是一种物质方法,它们只能体现真理,而不能进入真理。 那么到了真理本源,融化于真理本源之后,还有我吗?还有我身、我见、我所吗?犹如身体中的一个细胞,群峰中的一杯土,大海中的一滴水,宇宙星河中的一颗星辰,时空大光明中的一片光,而这就是回归了本源的本我,并随着整体的律动而一起律动,那就是拯救众生,拯救生命。 的确,各种宗教都属于真善美的范畴,各种宗教在真善美的范畴中是平等的,但各种宗教对智慧和真理的占有却是不平等的。在各种宗教中惟有佛教对智慧与真理的占有度是最高的。我们将在下面论述。 五、关于节日文化的分析。 节日文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宗教节日: 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升天节。伊斯兰教的把斋节、开斋节、宰牲节、圣纪节、古尔邦节、升宵日、阿舒拉日、白拉特夜等。印度的昆梅拉节、湿婆神节、拉玛节、保护节、十胜节、点灯节、佛诞节、罗其密(财神)节、哈努曼(神猴诞辰节)、象头神节等。(值得指出,伊斯兰的节日大部分都是宗教节日。印度亦然。同时,印度也设立了佛诞节,但它却默默无闻,湮没在印度教的大量节日之中,因为它不是印度的主节。就象中国大陆也在形式上过圣诞节一样。) (二)传统文化节日: 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夏至节、七夕乞巧节、盂兰盆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送灶节,元代之前还有春秋社祭;以西元命名的节日元旦。西方的感恩节(北美)、万圣节、鬼节、愚人节、情人节、酒神节、狂欢节(巴西)、啤酒节(德国)、仲夏节(北欧)、南瓜节(北美)、枫糖节(加拿大)、节日礼。印度的霍利节(洒红节)、比忽节、拜蛇节。日本的新尝节、樱花节、桃花节(女孩节)、筷子节、泰国的宋干节、水灯节等等。 (三)科学文化节日: 在中国有:全国科技周(五月第三周)、全国科普日(九月第三周)、科学与和平周(十一月第一周)。世界著名科学家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以及各类科学家的诞辰日,重大科学发明与事件日等等。 (四)政治文化节日(包括政府设立的节日): 中国的国庆节、三八妇女节、植树节、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国际儿童节、建军节、教师节。美国的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退伍军人节(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华盛顿总统诞辰日、马丁路德金诞辰日。印度的甘地生卒纪念日、泰戈尔生卒纪念日。日本的植树节、文化节、体育节、成人节、敬老节。北朝鲜的太阳节(金日成诞辰)。 还有世界各国的国庆节与独立日,各国国王与女王的诞辰日,以及世界性的各种纪念日,如:世界消费者权益日、世界水日、世界地球日、世界环境日、世界住房日、世界粮食日、世界卫生日、国际红十字日、国际护士节等等。 这里有许多节日都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节日,比如:某个历史事件或某个名人的诞辰、忌日等,它们不具备构成节日的诸多要素,而是由各国政府的行政规定,再加上一些庆典、仪式,而勉强冠以节日之名,目的是为了提请公众关注某一历史事件与社会问题。 关于政治文化节日,我们可以举例毛泽东时代,尤其是在文革期间,每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诞辰,虽然也举行一些庆祝活动,但始终不能成规模、长时间的开展。那时,凡“最高指示”发表之日,群众锣鼓喧天,上街游行,但一瞬之间,便作鸟兽散,再无印象,因为没有生命的意义在其中。北朝鲜金日成的诞辰,被称为“太阳节”,但也只是限于国内政府举行的庆祝活动。这就是政治文化节日的局限性和时效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