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见到一些文章,说神童宁铂竟然出家为僧了,唏嘘感叹甚多。为了突出这种感叹的分量,还对宁铂冠以“中国第一神童”的桂冠,并说此事昭示了中国教育诸多弊端云云。 中国教育确实有许多弊端,但是不能用这种方式谴责之。一个神童长大以后可能会从事人世间任何职业,也可以皈依任何一种宗教,当然,也可以不皈依任何宗教,这原本是一种常识。每个神童各有爱好,每个神童各有不同的机缘,他们或者从事科学、教育、政治、宗教、法律等等工作,或者成为运动员、演艺明星等等。有的神童日后甚至可能成为叱咤风云的大盗,即使如此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总之,没有任何理由提出这样的要求:神童长大了只能从事某一种特定的职业,他的精神生活只能朝着某一个特定的方向发展。 宁铂原是来自江西的少年大学生,八十年代的主流媒体对他进行了狂轰滥炸式的宣传报道,纷纷称之为神童,引起国人的关注和艳羡。他在中国科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一直过着默默无闻的生活,直到后来皈依佛门。 大学教师改变职业本是常见现象,有的人从政当官去了,有的人下海经商去了,有的人可能归隐田园去了,有的人可能皈依了基督教,到某个地区传道去了。宁铂选择了皈依佛教,出家为僧,跟上述其他选择一样正常,原是多种选择中合情合理的一种。他的选择无害于国计民生,有益于世道人心,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理解之尊重之? 有的人成为贪官污吏,我们并不因此说这是教育的失败,为什么有人皈依佛教,倒要感叹这是教育的失败?这种判断显示了对于佛教的隔膜甚至歧视。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大大丰富了中国的精神文化,逐渐成为支撑中国文化大厦的台柱之一。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高僧大德,诸如僧肇、慧远、善导、智(岂页)、玄奘、惠能等等,他们像孔孟颜曾、老子庄周、朱熹王阳明一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巨人。他们几乎每个人都是从小就聪慧过人,而且都有杰出表现,无愧于所谓神童称号。比如贫苦出身的僧肇,利用为人抄书的机会,广读儒家道家典籍,后来皈依佛教,熟读三藏,年仅二十就是享誉关中的名僧。慧远从小饱读诗书,21岁闻佛得道,24岁升坛弘法,以其崇高德望使得他所隐修的庐山东林寺成为南方最大的佛教中心。玄奘更是备受后人关注和热议的神童。历史上谁也没有因为这些神童皈依佛门而表现出惊异、惋惜之情。相反,他们的德业对历史产生了深刻影响,受到广泛的称赞和敬仰。 由于历史的原因,佛教在近代衰落了。在当下国人比较关注传统文化之复兴的时期,佛学理应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受到关注。佛教和佛学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资源。如果说中国有朝一日可能会向他国输出某些文化和价值,这种能够被他国所关注、所接受的文化和价值很可能主要来自中国的佛学,而不是儒学。 我们对于佛教应该怀有一种庄严心。即使没有庄严心,至少也得有点平常心,何必一说到皈依佛教就像说到为盗为贼一样吹胡子翻眼睛。 无论谁皈依佛教,无需斜眼视之。神童皈依,也当如此。(信息来源:摩罗空间博客) 编辑:小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