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论元匠吉藏,更明确地把阿弥陀佛当作化佛,只是随缘教化众生的应化身,并且说阿弥陀佛寿命为有量而非无量,寿命有限,所以应为分段生死,即还未超脱生死。他还以为净土在三界而未超出三界,并且说弥陀净土是诸净土中最低级的,由于舍秽土而入净土,别的净土高而不易上去,所以只好往生最低级的弥陀净土。以上诸家之说,是在昙鸾去后的各自发挥,背离了昙鸾净土学说的他力易行道、民众性特色。道绰崇奉昙鸾,对这些异说进行批驳。 道绰主张法身、报身、化身三身说。法身是:“如来真法身者,无色、无形、无现、无著、不可见、无言说、无住处、无生无灭,是名真法身。”(《安乐集》卷上第一大门第七节)报身,“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化身,“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其土,不是法身,但也不是化身,认为化身说“大失”。他根据《大乘同性经》提出确定报化的原则:净土中成佛的都是报身,秽土中成佛的都是化身。依此,阿弥陀佛是当年法藏菩萨以本愿力修成净土,成为阿弥陀佛的,是以报身为因而显现的,所以是报身佛。道绰对折中的“凡圣同居土”说反诘道,凡圣同居土中分秽土与净土,都有佛菩萨,如果说净土中居住的阿弥陀佛是化身,秽土中居住的权圣也是应众生之需而化生的,那么,报身住在什么土呢?岂非没有报身所居之土? 道绰着重批驳了两种弥陀化身论。一种是吉藏、隋慧远、智者以《观音授记经》里说:阿弥陀佛入涅槃后,观音菩萨次补佛处成佛。报身是常住的,阿弥陀佛既非常住之身,所以非报身而是化身。道绰解释说,这并不是阿弥陀佛灭度,乃是阿弥陀佛之报身示现隐没相。他引《宝性经》卷四说报身五种相:1、说法相,2、可见相,3、诸业不休息相,4、休息隐没相,5、示现不实体相。道绰据此认为,报身常住不变,无所谓涅槃,只是随众生之心行而示现涅槃之相,并非真的入灭。他也引《观音授记经》反证,《观音授记经》:“阿弥陀佛涅槃后,复有深厚善根众生,还见如故。”这就是阿弥陀佛没有入灭的证明。于是,道绰否定了阿弥陀佛寿命有限之论,也就否定了吉藏等的化身论。 第二种是依《鼓音声经》(全称《阿弥陀鼓音声王陀罗尼经》)中说,阿弥陀佛之国名清泰,其城纵广十千由旬。阿弥陀佛之父是转轮圣王,王名月上,母名殊胜妙颜,佛子名月明,奉事弟子名无垢称,智慧弟子名贤光。这位有父母、城国、儿子、弟子等的阿弥陀佛,并非酬因之果报身,当然是化身佛。这是道绰也承认的,但他认为这不同于西方净土中的阿弥陀佛。他认为阿弥陀佛也具法、报、化三身,西方极乐世界出现的是报身,至于有父母之阿弥陀佛,乃是在秽土中示现的化身。他引《涅槃经》所说之释迦佛为喻证。《涅槃经》说,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无胜,其国土庄严与西方极乐世界“等无有异”。释迦佛于无胜净土成佛,是报身佛,为化众生,来此娑婆世界秽土示现,乃是化佛。道绰认为,阿弥陀佛就像释迦佛,在净土中成其报佛,来秽土示现有父母,示现化佛。 弥陀净土是报土还是化土?如上述,有的认为是化土,有的认为是报土,但凡夫不能往生。只有昙鸾主张,弥陀净土是凡夫可以往生的报土。昙鸾之时还没有报土化土之争,但是昙鸾已论述弥陀净土为报土。他在《往生论注》和《略论安乐净土义》中都明白指出佛为报身,土为报土。道绰继承昙鸾,广泛论证了弥陀净土是报非化。他主张净土只有报之净土和化之净土,因众生之机感不同,可分三种:1、从真垂报。“真”指真如、法身。从真垂报,就是由法身示现的报土。弥陀净土是报土而非化土,何以知之?《观音授记经》说,未来观音成佛,替代阿弥陀佛,这就是说,佛土之主变了,国土并未变化,国土始终是酬因之土。2、无而忽有。佛为化导众生而立国土,无而忽有,有而忽无,便是化土。道绰引《四分律》之喻:锭光如来化提婆城与拔提城,二城相近,互为婚姻往来。后来锭光如来又化火烧掉二城,使众生见事物之生灭迁流而不常住,由此对世间生厌离心。又如建“无尽藏”,周济贫乏。这都是随缘开导众生,使众生发菩提心之法。3、隐秽显净。道绰引《维摩经?佛国品》中说服舍利佛,“佛以足指按地,三千刹土莫不严净”的故事,说明释迦佛之娑婆世界有秽有净,平日隐净显秽是为度化下劣之人。若能心净,则净现秽隐。因此,道绰以两种化土为一时机变之净土,唯有报土是长期持续之净土,弥陀净土属于报土。 道绰进而把弥陀报土分为性土和相土两种,认为上辈能往生报土,只不过修行之法不同罢了。实相念佛为修“无相”之法,可得往生性土,多为圣者所修;观想念佛与称名念是修“有相”之法,但相善力微,只能往生相土,凡夫智浅,多所依求,因之也就适于称名念佛和观想念佛。 按道绰大师意,称名念佛是有相之法,念字从心,本指心中忆想所缘对象不使忘失,道绰言:“依《文殊般若》(全称《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密经》)明一行三昧者:‘……若善男子、善女子,应在空间处,舍诸乱意,随佛方所,端身正向,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念无休息。即是念中,能见过、现、未来三世诸佛。’”道绰的性土、相土及无相、有相之法的理论,阐明了报土位该上下,凡圣通往,判定凡夫可以往生报土,否定了排斥凡夫往生的说法。 道绰大师进一步用“三不成”说,阐明秽净二土关系,因而证凡夫能进入净土。《安乐集》引道安《净土说》(今世不见,存疑)说:“一质不成故,净秽有亏盈;异质不成功,搜原则冥一;无质不成故,缘起则万形。故知若据法性净土,则不论清浊;若据报化大悲,则非无净秽也。”三不成可概括为“非一,非异、非无”或曰“为二、为一、为有”,即在同一国土、同一法性,示现为真实之净秽二土,心净见净土,心秽见秽土,可见净秽二土“随众生心行。”用道绰话说:“若据法性净土,则不论清浊;若据报化大悲,则非无净秽。”以此说明净土乃法性示现的有质报土,强调“无质不成,缘起万形。”唐怀感(道绰法孙)更补充道:“又彼言净,谓究竟净心能为他有情现漏净土,今往生净土,谓依佛净相而观其净土。”(《释净土群疑论》卷一)完整说明,往生净土是依佛力而得,凡夫心虽未净,却依佛之净相而得见净土。 《安乐集》通篇援引经文,搜酎会通,说理明晰,雄辩滔滔,处处呈现着不为利益左右的思想交锋,显示了真正大师风范。(信息来源:摘自《净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