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悟心铭》浅释(5)

真正了生死者,以无法可得,随缘不变故,尽管在六道中头出头没,不见有生死、道别之异,尽管随缘变化身形,度尽一切众生,而本位不易,不见一众生得度。昔有僧问大随禅师:“尊师圆寂后往生何所?”大随云:“我师东

真正了生死者,以无法可得,随缘不变故,尽管在六道中头出头没,不见有生死、道别之异,尽管随缘变化身形,度尽一切众生,而本位不易,不见一众生得度。昔有僧问大随禅师:“尊师圆寂后往生何所?”大随云:“我师东家作马,西家作牛!”僧赞其彻悟了手。一法不立,随缘向异类中行,而本体无丝毫移易也。

洞山禅师《五位君臣颂》末后颂“兼中到”云:“不涉有无谁敢和,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即倾此最后一位,真了生死者以不了为真了,非离六道,安住净土为真了也。所以说无余涅 槃者,无可证,无所住处之涅槃也。

不变随缘,从体起用;随缘不变,摄用归体。体用如如,无住无染,无移无异,斯真了生死矣。

第二十:最后结束说“成佛要诀,如是而已。”

上面三十八句,把整个成佛奥秘和诀窍统统宣示无遗。或许有人说,这些说话,也稀松寻常,并不见有什么奇特、玄妙。难道成佛是这么不起眼的事?不是说成佛是法力无边、神通广大吗?这里并没有说什么神通玄妙呀!殊不知佛法原无奇特处,亦不可作道理会,切不可惹是生非,我人只心无所住随缘度日,作一个无事道人即是,要成六通俱足的果地佛,须先于因地上明悟本性,于明真性后,勤除习气,分破无明,方能显发神通,不是一下子即能证成三身俱足,六通齐发的果地佛的。

关于明悟本性,更有人以神通作准绳。以为了发神通,才为明心见性,否则,即不为见性。这都是凡夫执有、着神奇的恶习。执这种恶习的人,非但自误,抑且误人。因为所谓真性者,不在别处,即在当人六根门头放光。宗下所谓“目中童子眼前人,海底金乌天上日”,自己不识,不知以之保养,长大成佛,反责识者为非,叫他不要承当,岂不可悲可笑?!

若就神通说来,我人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笑、一吐、一咳,无不是神通妙用。庞居士所谓:“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以这些举措、言谈、咳吐、造作,何一不是真心在起妙用?死人的手、足、口、舌会言笑、操作吗?自己整天在神用中而不自知,反而向外别求神通,这不是宗下所谓“坐在饭桶边,饿死人无数”么?

另外,执有神通,就是有法可得,也就是法执,将来非但不能成佛,成魔倒有份在!须知所谓神通者,乃真心妙用为神,无所住着,阻隔为通,而不可在神奇玄妙上会,一作神奇玄特想,即毒素入心,障自悟门,无成道份矣。

今之修道者,一百人即有五十双,迷着在神奇玄妙上,都忙着搞些障眼法,弄些小神通,而沾沾自喜,以为这是成道的象征,殊不知这是弄精魂!即玄沙所呵的“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的识神用事,何曾梦见佛法在!这些无知之徒,把毕生精力,枉费在无所谓的枝末上,而不务正修,一俟腊月三十日到来,所谓神通者,不知去向,又恁么昏昏糊糊地向阎罗老子报到去了。而且因为在世奇称能,着相造业故,还要受惨重的恶报!

这些蠢汉,自己不上正轨,不修根本大法,还要以神通来考验、衡量他人。他那里知道,学佛是自修、自悟的人,人家悟不悟,干你何事?人家悟了,你不能因之成道;人家不悟,对你亦无所损,何用你去考验他?复次,你要衡量他人,须先有超人之见,你用神通来衡量人,自己已先落下风,因悟道根本在对境不惑,不在神通发不发,你若对境起惑,任你发什么大神通,都无真实受用,都不能了生死。

根本未明的人遇事不能无染,任你修法而通,或依他——神鬼精灵——而通,以著境住相故,烦恼依旧,不得自在。相反对境不惑的人,心空如洗,毫无粘附,虽一时未通,无须多时,自然五通齐发。以对境能不惑,即是漏尽通,根本已固,不愁枝末不茂盛也。所以我们要常常自考自验,对境是不是无动于衷?如一时尚未臻稳固,不无动摇,能从多动而少动,而不动,即是上上升进,即是成道的象征。不可在神通上着眼,误认发神通才是悟道,更不可以自己意境考验他人,以免妄念丛生失自道心。同时,发了神通亦不要用,以无住无得故,不可向人示现也。

最后,还有一桩紧要事,学者不可不知。尝有青年人,以为身心空闲,环境清幽,才能办道,以是每每不抓紧时机,努力修持,而坐等良时、佳境到来。那知凡夫障重事烦,所谓“驴事未去,马事又来”,何时有清闲无事的时节!至于地方,更不用费心选择,以学佛贵在心地上用功,不重山林死坐。上面说了很多,对境心无粘染,才是真工夫。要对境无染,不在尘境上练心,死坐在山林里,怎么可以练出不动心来?所以只须识得一切色、声等尘境,俱是当人真心所现影象,如镜光所现镜影,不去取著;同时真心离尘境亦不可得,如镜影即是镜光,镜光不离镜影,故即亦无所舍。时时如此观照历练,心空意闲,任运自在,无求无得,即天真佛!还要等什么佳境良辰到来哩。奉劝大众,乘此年轻有为时,抓紧时机,努力奋斗,切莫唐丧光阴,坐失良机,待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珍重! (信息来源:摘自《禅刊》)

编辑:明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