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选择以后又怎么一个“从之”? 答:一般来说在看到自己生起烦恼(如贪心等)的时候,知道烦恼不好受,但就是无法制服它。现在不是去制服烦恼(如贪心等)的本身,而是先找到烦恼本身具有的“觉知” (如贪财,知道有财,我想要,等等的知),然后全神贯注在这“觉知”上,能知、所知也就当下浑然一体,不被“无奈”等九界烦恼所转了,这里的“全神贯注”就是“从之”之意。 问:所选择的是一念心中“当下具足的灵明觉知”,能选择者为何? 答:这里有两个步骤:一是先看清楚自己一念心中的灵明觉知,即所选择的“觉知”,二是全神贯注在所选择的“觉知”上,也就是“行起解绝”,能知、所知浑然一体。此时,有话可以继续说,有事可以继续做,既不问能知所知,亦不管好事坏事。其实,当体全是,无名无相,而不妨种种名种种相;无可言说,而不妨尘说刹说! [1] 安藤俊雄著、苏荣焜译《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第155页,慧炬出版社,1998年10月。 [2] 参见释慧岳编著《天台教学史》第301页,中华佛教文献编辑社,1995年11月24日增订六版。 [3] 《大正藏》卷四十九,第214页上。 [4]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页上。 [5] 《大正藏》卷十,第205页中—下。 [6] 《大正藏》卷十,第528页下。 [7] 《大正藏》卷十,第377页下。 [8] 参见《法华玄义》卷二。《大正藏》卷三十三,第693页下。 [9] 《大正藏》卷九,第5页下。 [10] 《大正藏》卷三十三,第693页中。 [11] 《大正藏》卷二十五,第402页上。 [12]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2页下—53页上。 [13] 参见圣严法师《天台思想的一念三千》,《天台思想论集》第215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7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14] 安藤俊雄著、苏荣焜译《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第155页,慧炬出版社,1998年10月。 [15] 见《天台思想论集》第199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7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16] 《天台思想论集》第202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7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17] 《天台思想论集》第205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7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18] 见《天台思想论集》第213—214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7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19] 见《天台思想论集》第228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7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20] 《大正藏》卷三十三,第696页上。 [21] 《天台思想论集》第241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7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22] 见《天台思想论集》第242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7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23] 释慧岳编著《天台教学史》第158页,中华佛教文献编辑社,1995年11月24日增订六版。 [24] 释慧岳编著《天台教学史》第158页,中华佛教文献编辑社,1995年11月24日增订六版。 [25] 朱封鳌、韦彦铎著《中华天台宗通史》第105—109页,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26] 见安藤俊雄著、苏荣焜译《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第155页,慧炬出版社,1998年10月。 [27] 安藤俊雄著、苏荣焜译《天台学——根本思想及其开展》,第154页,慧炬出版社,1998年10月。 [28]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页上。 [29]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页中。 [30]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5页下。 [31] 《大正藏》卷三十三,第696页上。 [32] 《大正藏》卷三十三,第696页上。 [33]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2页上—中。 [34] 见《天台思想论集》第242页,《现代佛教学术丛刊》57册,大乘文化出版社。 [35] 佛:汉译为觉者、知者等,《大智度论》卷二说:“佛陀,秦言知者,知何等法?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数、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为佛陀”。《大正藏》卷二十五,第73页上。 [36] 菩萨:译为觉有情,如霍韬晦《佛教的现代智慧》一书说:“菩萨”这个名称最先为释迦牟尼在成道前所专用,也是早期佛弟子由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对成道前的释迦牟尼的称呼。释迦为了成佛,作了种种努力,亦受了无数的考验,这些努力和考验都是在对向成佛的道路上发生的,因此应有一概念来点出它的意义。详见《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之“菩萨”条。 [37] 缘觉和独觉:是辟支佛的两种形态,如《慧苑音义》卷上说:“辟支,梵言具云毕勒支底迦,此曰各各独行”。《大正藏》卷五十四,第436页下。 [38] 声闻:听闻四谛法而悟道者,大乘佛教认为声闻具有“着重在个人证悟而不致力济度众生”的特性。参考《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之“声闻”条。 [39]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54页上。 [40] 《大正藏》卷四十六,第18页上—中。 [41] 参见《景德传灯录》卷第二,《大正藏》卷五十一,第214页上。 [42] 《大正藏》卷三十三,第696页上—中。 [43] 下面是达照与方广锠的往来通信中与本文相关的内容,达照在信中就方广锠的提问,对本文的论述作了补充。故作为附录,附在文后,以为参考。 [44] 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二说:“顿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为佛”;《大正藏》卷三十五,第512页中。 [45] 《摩诃止观》卷第七(下)说:“了了分明见者,彼是九法界眼根也。于如来常者,九界自谓各各非真,如来观之,即佛法界无二无别。……了了分明见者,照实为了了,照权为分明”;《大正藏》卷四十六,第95页中。 [46] 见罗什译《金刚经》,《大正藏》卷八,第749页下。(信息来源:摘自《法源》)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