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无量光佛教网 > 佛学网摘 >

“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3)

还有李世杰所撰《一念三千的世界观》一文,虽然是从世界观的角度来阐述一念三千的,但其中也提到了关于这“一念”的内涵,他与前面所列举的诸位所不同的地方是,从“性质”这个方面来对“一念”作了分别解说,这是

还有李世杰所撰《一念三千的世界观》一文,虽然是从世界观的角度来阐述一念三千的,但其中也提到了关于这“一念”的内涵,他与前面所列举的诸位所不同的地方是,从“性质”这个方面来对“一念”作了分别解说,这是值得我们琢磨的,如他说:“我们现实的世界里面都有具足着十种世界的性质”[21]。他在对何种念头所对应的十法界中的哪一界进行描述之后,对于具体的“一念”又作了说明,如他说:

假如我们因由一时的无明,而充满着很坏的心情之时,那个时候虽然现出着地狱的世界来讲,但是那个地狱心里面也当然有包含着慈悲心、善化心、学道心、独觉心、天心、人心、修罗心、畜生心、饿鬼心等种种其它的善恶心,所以在地狱心之中,当然也有具足了别的九种世界心。[22]

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观点,指出了“一念”心中具备十法界的“性质”,并不只是一念善才具有善道的性质,而是任何一念心都具有十种性质。但他并没有进一步指明:一念地狱心里面所具备的其他九界之心都是什么样的。所以,也还是没有办法从这一念心中起“不思议观”,对于“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仍然是个悬而未解的问题。

再者,慧岳法师也对此一念作过解释,但他的解释和圣严法师的解释基本上是一样的,如他编著的《天台教学史》说:

因我们的心中生起一念,就任意于嗔恚,即时显现地狱相界;贪欲显现即饿鬼界;愚痴不智即属畜生界。反之,能观四谛法,即是声闻界;观十二因缘法,即缘觉界;发四宏誓愿,即菩萨界;如能相应真如,即佛界。故在日常的一念心,即就具备十界,及至百界的整然法界。[23]

接下去,他又指出这“一念”对修行的重要性,他说:

是以智者大师,强调实践修道的行者们,务必严肃日常之“动作、语言、思想”的一念心,绝不可被妄心所动,导之以严正身心为旨趣!智者大师即依此而树立“一念三千”独家教学的极谈。[24]

这里可以看出,慧岳法师认为“一念三千”的一念心是平常的一念妄想心,要修行就得把这一念贪嗔痴的妄想转化为与真如相应或者与四圣的任何一种境界相应。总之,他认为是要“严肃身心”、“绝不被妄念所动”的。但这是否就是智者大师“一念三千”的意趣所在?还有待进一步推敲。

此外,如朱封鳌先生撰的《中华天台宗通史》一书中也对“一念三千”作了概要的说明,但他所谓的“内涵及其意义”中并未述及“一念”在修行上有何意义[25]。

关于从修行的角度来审视“一念三千”的观点,在《天台学》一书中被严肃地提了出来[26]。但是,安藤俊雄先生对这“一念”的解释,仍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分析,还是同上述的圣严法师、慧岳法师一样。他在解释“一念”的观行意义之后,强调说:

果能如此观,唯此日常一念,悉具十界之全法界,是故日常一念,实为修行的要诀,尤其以本此一念,作为虔敬佛道修行的基础。[27]

这里所谓的“果能如此观”,就是指以“与真如相应,则佛界现前”,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所起的念头,有善有恶,有染有净,我们应该选择善的、净的念头,这样来把握自己的生命状态,使自己与十法界中的上层法界相应。

纵观上述所列举的各种对“一念”所阐述的观点,就修行的角度来看,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要“摄心敛念,止诸心行,不使流逸,修无念行”。因为有念就会落入十法界中的任何一界,所以干脆就不要起心动念算了。这是敬良的观点。

第二、要“严肃身心”、“绝不被妄念所动”。因为日常所起的一念心,必定要与十法界中的某一法界相应,所以要严肃地选择上层法界,使心与其相应。这就不是不许妄想了,而是要有选择性地去想。这是大多数人的观点。

第三、要“在一念心中去选择上层的法界”。因为每个“一念”心中都具备十法界的“性质”,所以每个念头生起来的时候,不管是善的念,还是恶的念,都可以从中选择自己所要相应的十界中的某一界。这是李世杰所提到的。

这三种关于“一念三千”的修行指示,到底哪一种更符合智者大师的原意,抑或三种都是天台宗的修行方法,或者三种都不属于天台宗的真正圆修?这是我们所应该了解的。不然的话,“一念三千”的妙论就成为口头禅,成为人们作文字游戏的工具,岂不愧对台宗诸祖?!

四、“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

“一念三千”这一论题虽然是在《摩诃止观》卷五(上)才正式提出来,但在《法华玄义》卷二(上)就有过几乎相同的论述,并且指出了关键的修行理念。关于智者大师对“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我们就在他所著的这两部天台要典中进行索骥,企图从大师的立场来阐扬“一念三千”的修行要领。

如上所说,“三千”乃是约数,而非实指。所以,这里的重点就在于“一念”上,而对三千诸法的微妙组织先且搁置勿论,我们就只从三千诸法中的“十法界”与这现前的“一念”作为本文探讨的对象。实际上就是在“十界互具”的范围内讨论“一念三千”的修行规定。因为众生的现前一念心并没有离开或者超出过十法界,而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成为圆满究竟的佛法界,如何在现实凡夫众生的界内,启发自己本具的佛法界的微妙功用,这是我们学习天台教观,乃至了解“一念三千”的真正意图。

从智者大师对“一念三千”理论的解说来看,是从两个方面对现前的“一念”作了修行规定的。首先是从“不可得”的角度阐述了诸法实相,如果行人能于言下悟入,那就是最好的修行了,关于这种修行的方法和指示,在《摩诃止观》卷五表现得很清楚,我们还是逐段的对其进行解读:

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28]

这里明显地表示“即”和“具”两种含义,说明“心即一切法,一切法即心”;“心具一切法,一切法具心”,圆融互具,相即相入,非一非异的。如果说这还是停留在理论的层面,那么,下文就是更明确地告诉我们怎样入门,怎样在入门之后继续修行了。如《摩诃止观》卷五(上)说:

当知四句求心不可得,求三千法亦不可得。既横从四句生三千法不可得者,应从一念心灭生三千法耶?心灭尚不能生一法,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从心亦灭亦不灭生三千法者,亦灭亦不灭其性相违,犹如水火二俱不立,云何能生三千法耶?若谓心非灭非不灭生三千法者,非灭非不灭非能非所,云何能所生三千法耶?亦纵亦横求三千法不可得,非纵非横求三千法亦不可得。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29]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