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为了统摄一切团体——社会安宁的要求,说了四种德目,称为四摄法。其名称: 第一,布施:因为唯有布施,才能使得社会的贫富,得到适当的调节。也唯有布施最能表达佛教的慈悲精神。事实上,为三宝出钱,最好称为恭敬供养。为贫病孤苦的赈济,才是名副其实的布施。布施是一种福业,佛将福业的对像分为八类,称为八福田,即就是:佛、圣人、僧人、阿阁梨(轨苑师——是教读师、戒师、皈依师等),僧宝、父母、病人。居士在家应当尊重父母,其次是佛,是圣人等。不供养父母而来供养三宝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供养三宝当然要紧,救济贫病死生的边缘者,尤其要紧。 第二,爱语:所谓爱语,不是谈恋爱,也不是阿谀谄媚,而是和悦的态度,来与他人共同谈论,这是由于悲心的自然流露。佛教所说的爱语,不仅是谈话的技巧而已,而是一种真诚恳切,和蔼融洽,感人肺腑的谈话,这就是得到了佛化实益之后的一种受用,一种智慧,一种修养。比如,对苦难者的慰问,对于失败者的鼓励,对于成功者的赞美,对于自傲者的提醒,对于顽劣者的劝勉(必要时也可用呵斥来达成劝勉的目的)等。一种和悦而恳切的谈话,总是受人欢迎。这种谈话,便能促成社会的和乐、进步、安宁。 第三,利行:所谓利行,是指对团体公益事业的谋求和促进,就是为社会服务,帮助大家解决困难。 第四,同事,所谓同事,是亲近众生,同其苦乐,并以法眼见众生的根性,而随其苦乐分形示现,令其同沾利益,因而人道。释迦世尊在菩萨阶段的随类应化,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二应身,都是同事的最佳典型。菩萨融入社会的目的是为导引社会走向进步文明,感化社会上的迷昧众生,共人佛道。 总之,四摄法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德目。小至一家,大至全人类,一个居士应当随分随力地去做,才不至被教外的人误以为佛教徒是消极的遁世者,才能进一步化导社会而净化整个社会。(信息来源:摘自《台州佛教》) 编辑:明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