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答问:净空法师答新加坡佛教居士林57(2)

这个里面有一句话必须要去参究的,那就是佛在一切经上所说的,「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句话很难懂。世间的哲学是把能跟所分开,这个好懂,这是世间人的见解。而佛法跟我们讲,「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句话就难懂了。

  这个里面有一句话必须要去参究的,那就是佛在一切经上所说的,「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句话很难懂。世间的哲学是把能跟所分开,这个好懂,这是世间人的见解。而佛法跟我们讲,「能所是一不是二」,这句话就难懂了。你要是真正懂得、明了,在宗门叫做「明心见性」,在教下叫做「大开圆解」,我们就不称你是凡夫,称你是菩萨,菩萨跟凡夫差别就在此地。所以「我思故我在」,我们很清楚理解,他是把第六识、第七识当作我,比一般凡夫见解高明,但是在佛法里面比小乘都比不上。这个问题,我就给你答覆到此地。

  问:「《无量寿经.大士神光》第二十八品提到,西方世界诸菩萨对诸天人民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请问是否指我们何时往生都有定数?」

  答:确实他们都知道,但是「定数」就不能说了。我们说「定数」,实在讲是我们的分别执著;而实际上没有定数,也没有不定数。他怎么会知道?你有这个心愿。往生的条件是信、愿、行三个条件,你能信,你发愿,你又认真修行,你的功夫真正成就了,你什么时候成就,他什么时候就知道。为什么?《无量寿经》讲得很清楚,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那些往生的人各个都是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们怎么会不知道?由此可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到底我们什么时候去,关键在自己。这里面不是定数,如果真的有定数,「算了,不念佛!到时候不就去了吗?」没有这个道理!是他们看得太清楚,听得太清楚,你什么时候功夫成熟,他们都知道,什么时候往生,他会跟佛一起来迎接你,这才是正理。所以这个绝对不是命运,绝对不可以说是定数,如果我们把它看作定数,那就错了,错得太多了。

  问:「以下有个问题,请老法师慈悲开示。六年前,我因为老法师的度化,使我能够有因缘学习佛法。我也曾经发心剃度出家,但在半年后,尚未受大戒就还俗。原因是剃度师父曾经亲口答应我,要帮助我在剃度后常住在您的身旁学习,结果却因缘不具足。虽然我还是十分珍惜剃度师父对我的接引因缘,但是考虑许久,最后还是毅然离开师父,自己争取亲近老法师学习的机会,不管是以在家和出家身,我都不在乎。请问这样是否对不起剃度师父的栽培和希望,是否心性不定与执著吗?」

  答:一个有智慧、头脑清醒的人,学道要紧!佛在经上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最大的幸运,也可以说最大的幸福就是得人身与闻佛法。

  至於说出家,出家是个形式,形式不重要。何况佛跟我们讲「出家」,家有四种家,出也有四种出,你到底属於哪一种?说到「出」,为什么有四种?第一种是「心出身不出」,第二种是「身出心不出」,第三种是「身心都出」,第四种是「身心都不出」,你属於哪一种?讲到「家」,有「田宅之家」,现在我们讲出家,就出了家吗?出了你的小家,进入大家,这是属於形式。第二种,佛跟我们讲「烦恼是家」,第三种「三界是家」,第四种「生死是家」,你到底出的是哪个家?

  田宅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烦恼之家,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这个东西麻烦!佛教我们出家,真出家是要心出,身没有关系。心出家,对於三界六道里面的荣辱永远舍离了,这叫出三界六道烦恼之家。「生死之家」,生死有两种:一种叫「分段生死」,一种叫「变易生死」。六道里面两种生死都有,超越六道之后,往上去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的佛,分段生死没有了,变易生死还有。在大乘佛法,像《华严经》所讲的,等觉菩萨还有一次变易生死。变易生死完全断掉就成佛了,那叫出生死之家。出生死之家只有一人就是圆教的佛,圆教里面等觉菩萨变易生死还没有断尽。

  你把这些都搞清楚、搞明白,你这三个问题都解决了。为求道,不算对不起老师。如果你怕对不起老师,好了,你道业就完了,这个道就学不成,你纵然是出家,依旧搞生死轮回,这个就错了。所以我们为了求佛道,为了求智慧,为了求解脱,只要我们的目标纯正,决不是求世间的名闻利养,也不是求来生享受天福,这就对了,这个要用智慧去辨别,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自己的例子也可以给你们做参考。我学佛七年,出家的因缘成熟,出家之后也有障碍。我的剃度师、常住,不希望我去学经教,希望我留在寺庙里面做经忏佛事。这不是我的志愿,我就跟常住师父讲:「我出家是求智慧、是求佛法,我的愿望是弘法利生。如果叫我去做经忏佛事、做法会赚钱,我没有出家的必要。我在家有正当的职业工作,我可以还俗回去工作,我不愿意搞这些。」所以我还是毅然离开僧团,到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我出家之后再回去跟他,前后算起来整整十年。

  我离开僧团之后,就没有办法再回去了。我遭遇很大的困难,那个时候面临的抉择,一个就是还俗,我还是回到台中跟李炳南老居士,以居士的身分学佛,他不会反对我;第二个选择,就是听从常住去赶经忏佛事,把经教完全舍掉。这个时候正好遇到韩馆长,韩馆长成全我,「你已经走投无路,寺庙都不收你了」,要我住她的家里。我把这件事情,特地到台中,我也带著她一起到台中见李老师,问李老师这样作法行不行,李老师同意说:「可以。」所以我住在她的家里。她替我找道场,替我找听众,我讲经将近五十年没有中断,这是得力於韩馆长的护持。我在她家住了十七年,我们自己才有个图书馆,才有个小道场,我才离开她的家庭住在道场里,不容易!

  我在学经教的时候,老师就讲得很清楚,就告诉我说:「你将来出去讲经,讲得不好,还没有问题;如果讲得很好,听众都赞叹,你就走投无路了。」老师的话一点都不错,果然是走投无路。遇不到韩馆长,我们就没有今天的成就,也就没有今天这一会。我得力韩馆长三十年的护持,我深深体会到护法的功德超过弘法。古人有个比喻,所谓是「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个意思我们引用到学佛亦复如是,弘法的人才常有,护法的人没有。

  你们想想看,我们今天在新加坡,如果没有李木源居士这样真诚的护持,我们在新加坡有机会讲经,有机会来办学共同来学习吗?不可能!如果我们做经忏佛事、做法会,搞水陆法会,放焰口,行!新加坡许多寺庙都欢迎;「我们要到你这里讲经说法」,没有一个人欢迎,都摇头!由此可知,讲经的人很多,护持的人没有。我为什么这样感念韩馆长?无非是提醒护法的大德。我们弘法的人知恩报恩,永远不忘护持的功德。希望这个世间,多有一些护法的人,弘法人才能够大展鸿图,光大佛法,利益众生。如果没有护持的人,你纵然学会了,没有讲台给你讲,没有机会给你发展,你依旧是一筹莫展。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我们要了解,我们要明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