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答问 (第八集) 2000/8/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21-90-08 问:「受菩萨戒是否六日内过午不食?及六斋日是供菜食?」 答:这个事情在戒坛里面的传戒师父都会为你讲清楚。在菩萨戒本里面也记载得很清楚,一定要认真去读戒本,去学习祖师大德们对戒本的注解。无论是《梵网经》、《璎珞经》的戒本,都有古大德的讲解,说得最浅显是弘一大师的《律学三十三种》,可以提供你做参考。 问:「请问受菩萨戒以后,能否再受五戒?」 答:菩萨戒就包括五戒在其中,这就等於说,你大学毕业了,要不要再去念小学的意思。 问:「残疾不能自立,由同参道友代我请老法师开示。念佛五年,刚念时,进入仙道两个月,已经附身。每天读经、念佛、听老法师讲经录音带,并忏悔回向给冤亲债主,到寺院做超度,至今还没有离身。念佛不得力,临终时又怕障碍,怎么办?」 答:这的确是严重的问题。忏悔不得力,是我们的真诚心不够。儒、佛都教导我们,至诚就能够感动,上可感动诸佛菩萨,下可感动天地鬼神。你修忏悔、做超度佛事,都没有感动冤亲债主,这是你的诚意不够,这是一个因素;再者你要再忏悔,以真诚心求三宝加持。真诚心才能修积功德,你的功德让给冤亲债主共享,没有不受感动的。总而言之,是真诚心不够。 问:「请问人间短短几十年,死后往哪里去?」 答:这个事情应当是你比我知道得更清楚。人死了以后到哪里去?佛经告诉我们:随业流转,完全看自己造作的业力。你这一生造作的是善业,决定在三善道;你造作的是恶业,决定堕三恶道;念佛求生净土,你的去处非常殊胜,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个地方。 问:「家里常常会有蝴蝶、飞蛾与甲虫飞到室内,我常对虫儿们说:欢迎你们来,来听师父讲经与佛号,但是请不要把家里的窗口凹槽当作你们的坟场。一段时间之后,发现窗口凹槽里少有昆虫的尸体。它们都去了哪里?」 答:这个事情得问你,不要问我。你用诚心对待它们,用诚心、善意,它懂得,它不会来干扰你。你能看到这种迹象,就晓得小动物也通人情,这一点很重要。 问:「请问在家居士身穿短裤、衬衫诵经念佛拜佛,是否如法?」 答:不如法,我们对於尊长要礼敬。同样的道理,今天你家里来了贵宾,总统大人到你家里访问,你穿短裤、衬衣可不可以接待他?连我们世间国王、大臣、总统,我们都要穿礼服接待,见佛菩萨焉能不穿礼服?我们见到佛像,应当是见佛如佛在,生起这样的恭敬心就好,这完全是一个敬意,要养成习惯。 问:「听老法师讲经,谈到佛教艺术、音乐等,艺术和舞蹈是鱼和水的关系。中国中央台播放「少林武僧」,这个小型的舞剧,把舞蹈、武术、武僧的武功融为一体,搬上舞台与大众见面。请法师指教,今后二十一世纪,佛教艺术中的佛教舞蹈是否有发展?如何发展?我从事舞蹈事业四十余年,又是三宝弟子,很关心佛教舞蹈的未来。」 答:你这个想法很好。我们佛教跟天主教、基督教相比,我们的人才可以说是非常缺乏。我们对於音乐、歌舞,佛法是非常的重视。可是这个时代,大概最近两、三百年,佛教都没有艺术人才出现。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法师写了一个剧本《归元镜》,那个剧本我们翻印很多,它是平剧,内容是慧远大师、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三个人的故事,我看过,剧本写得很好,古人都能想到,这是把佛法搬上舞台。现在科技发达,我们深深希望能将佛法编成电视连续剧,这个效果很大,每天传送到家庭里欣赏,这是接引初机最为方便。所以从事这个工作的,希望能够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努力来做这个工作,这个理念一定要对全世界弘法。当然除了你本身艺术修养之外,佛法的修养也要相当到家,如果不能在佛法下功夫,这个艺术的型态是有,而内容没有,那还是达不到教化众生的目的。 问:「每逢星期六、星期日精进念佛,静坐后段快速念佛时,由於中气不足,感到气喘透不过气来。故这个时段必停止出声,改为默念。请问是否如法?」 答:这是如法。念佛,最重要是心里面的佛号不中断。口里念佛,毕竟受我们体质的影响,你念得快、念得慢、默念(古人讲金刚持,金刚持是口动没有声音),你采取哪一种方法自己感觉得舒适就好,所以这个没有定法。 问:「昨天听经,提到无意浪费常住的水电等等,这个罪连佛都帮不上忙。我马上省悟,用钱布施给常住,来补偿因我的过失而造成的损失,这样可以免我的罪过吗?」 答:这个可以。我想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是小事,不是大事情。这一种浪费,我们自己知道了来补偿,这个应当没有问题的,因为这是过失不是罪。 问:「我希望全世界各地来参学的同修,能够把念头一转,把居士林的水电费当作我们自己的,应当要付钱,这样自然就不会造成浪费常住的一分一毫。」 答:这个观念不正确,应当要时时刻刻养成节俭的习惯,这样就好。决不能因自己可以付钱,就可以任意去用,这样还是不好。总而言之,修行是要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行为。佛是教导我们修行,常住是提供修行的场所,帮助你、成就你,主要是改你的习惯,成就你的德行。所以要懂得这个意思,知道自己要节俭、要惜福。 常住尤其重要的,唐朝时候「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提倡共修,在这以前,共修是有,但是没有规定,也没有任何约束,多半都是自修,只有在讨论、研究、学习经教时共同在一起,确实修行是个人的事情。我们能够想像得到,在那个时候一定有一些人懈怠、懒惰,不能克服自己的习气,祖师大德看到感到非常可惜,所以提倡共修。「共修」是什么?依众靠众,大家生活在一起都守纪律,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烦恼习气克服。自己没有能力克服,要藉大众的力量,这是个好事情。当年建丛林、立清规,用意就在此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