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答问: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七(2)

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表示,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佛是智慧、是觉悟,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觉悟,觉而不迷,是表这个意思。《华严经》里面的毗卢遮那佛代表整个宇宙。毗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时


  阿弥陀佛这个名号是表示,阿是无的意思,弥陀是量,佛是智慧、是觉悟,无量的智慧,无量的觉悟,觉而不迷,是表这个意思。《华严经》里面的毗卢遮那佛代表整个宇宙。毗卢遮那是梵语,意思是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时是时间,处是空间,就是遍时、遍处,无所不在。你把这三个合起来,什么东西无所不在?智慧无所不在,仁慈无所不在,清净无所不在,这就圆满了,它表这个意思。你要懂得,你一看就明白,不要说了。所以用这个提醒自己,供奉佛像真正的意义是在此地。

  供佛的供具里面最简单的就是一杯水,尤其像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住在高楼里面,空间都不大,所以烧香就少了,为什么?染污空气。香烧太多,空气污染,不好,而且烟会薰得很黑。所以通常我们就把烧香省掉,顶多一天烧一支香就够了,表示一点意思。水要供,水代表什么?水代表心。看到这杯水,我们的心要像水一样干净,没有污染,清净心,要像水一样的平等。所以,水代表清净心、平等心,表这个意思。绝对不是供养佛,给他喝的,他不需要。是让我们看到这杯水,想到常常要保持清净、平等心。你说这个意思多好,全都是教学,我们不能把它搞错了。

  供花,花代表因,你看植物先开花后结果,因好,果一定好,就是说你要得好的果报,你要种好因,你要多做好事。它让你看到就会想到这个,因不好果就不好,因果一定是相应的。所以,供花、供果就是一个代表因,一个代表果。供灯,从前是点蜡烛,现在点蜡烛也是染污。蜡烛是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就是义工,牺牲自己,为大众服务。你看这个意思多好!灯、烛都是象徵著光明,光明是智慧。这些道理不能不懂,里面一丝毫迷信都没有。但是现在人不懂得这个意思,统统附会於迷信,所以佛教变成宗教,它本来是教育。儒释道统统都是教育,很不幸的现在变成宗教。迷了,就是宗教;觉悟了,就是教育,要懂得这个意思。

  所以护法,你要是不懂佛法你就做不到护法,一定要懂。怎么懂?一定要多读经,要多学习。有听经的缘,一定要多听,听多了你就觉悟了,你就明白了;听了几年经之后,你自己再去读经、研究就不困难。听经是带著大家,让大家熟悉之后,你自己就可以学习、可以研究,经典非常丰富。像我们这个道场,如果没有护持的,我们虽然想讲经教学,没有场所,你就晓得护持功德多大。一个学校办得很好,政府奖励一定是奖励校长,不会去奖励教员;办得不好惩罚,一定惩罚校长,与教员无关。弘法是教员,讲经教学是教员;主持道场,主持里面的教务、训导工作的这些人员,他们非常重要,这不能不知道。所以,弘护的关系要清楚,护法的人一定是懂得佛法,不懂就没有法子护持。

  问:第三个问题,许多义工到道场来服务,目的在於培福而不想学佛,也不想学《弟子规》,於是很容易看到别人的过失,滋生是非。请老法师开示。

  答:到道场来培福,好事情。真的,世间做大官、发大财的,都是前生在道场培的福报,要不然他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可是培福,你看我们在讲经的时候讲到,我们讲到福德与功德,培福在菩萨所修的六个科目当中,布施是培福,持戒是培福,忍辱是培福,精进是培福。没有禅定、般若,这是培福;有了禅定、般若,前面四项是功德,不是福德。没有禅定,没有般若,只有前面四样才能培得了福,你到道场来培福,你有没有做到这四样?这四样没有做到,到道场不是来培福,是来造业的,那你的果报不是福报,你的果报是三途,是苦报,这个大家要知道。你既然想来培福,你要懂得这四条,四条少一条都不行。

  头一个,你来做义工,你是内财布施,你到这边来服务,来照顾大众。第二个持戒,你要守法。道场的规矩你有没有遵守?你要不遵守,那你不是来培福的,一定要守规矩。第三个忍辱,看到别人有过失,不要放在心上。如果看到别人不对就批评,这个错误,那你怎么能跟人家和睦相处?人家做的到底是对是不对,很多你自己并不知道。所以你这个做不到。进步是要把这个道场的形象、这个道场的影响要向上提升,时时向上提升你才有福。如果你做得不如法,这个道场的形象破坏了,形象往下坠落,你有罪,你哪来的福?这是不能不知道的。一般道场做义工犯到这些毛病的机会很多,所以不到道场来没事,到道场来反而在这里造业,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修净土的人,世尊教导我们必须遵守两桩事情,「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能持戒、能吃苦,真正发愿求生净土,才能得生。道业能不能成就?关键在忍辱,《金刚经》上说得很清楚,「一切法得成於忍」,你不能忍辱就不能成就。能忍,你有多大的耐心,你就有多大的成就。我们也看到有些义工是很难得,他看到这里有些人不太如法,看到心里很难过,不来了,他也不批评,不说话,不来了。这样的态度是对还是不对?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完全对,为什么?不能忍辱,不来了,学佛的机会就没有了,你说这个亏吃多大。人跟人当中有隔阂,有这个看不顺眼、那个看不顺眼,没有想想为什么我看他不顺眼?为什么他看我不顺眼?总有原因!原因如果不是今世的,肯定是过去生中的。过去生中我看他不顺眼,今天他看到我就不顺眼,一报还一报。真正学佛,能忍,能把这个结化解。他看我不顺眼,我对他格外恭敬;他对我批评,我一句话不回他,只念阿弥陀佛接受,时间久了,慢慢问题就化解了。如果说看不顺眼,算了,我不来了。这个结还放在那里,后世再遇到,还是要报的,生生世世不能避免的,这个道理要懂。

  所以真正会学佛的人,佛门里讲善学,会学佛的人没有别的,就是化解怨结。「冤家宜解不宜结」,不跟人结冤仇,碰到有怨结要想办法化解。化解最重要的,自己内心不跟人对立,他跟我对立,我不跟他对立,这样才能化解。他轻贱我,我尊重他,时间久了,怨结就解掉了。可不能对立,可不能怨恨、不能报复。他对我怎么样,我要对他怎么样,那就糟了,怨愈结愈深,生生世世都解不开,那就很麻烦。所以,学佛的人不跟人结冤仇。

  善人,我们尊敬他,我们向他学习;恶人,常常找麻烦,侮辱我们的人、羞辱我们的人,我们对他尊敬,他消我的业障。所以都是好人。善人不必逢迎,恶人不要回避,修行就在这里修,把自己的心在境界里面修平。自己这些棱角磨光、磨圆了,你就成功了。你要离开这个境界,到哪里去修去?没地方修。人事环境是最好修行的,也是成就最快速的。这些道理一定要懂,你不听经就不懂。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