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是一种心情
素食给你一颗宁静心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正值炎炎夏季,阳光炽烈地灼烧着空气,聒噪蝉鸣似不肯停歇。我时常能听到身边有人在抱怨:天气好热,心情真烦躁,干啥事都没耐心。 记得小时候,最害怕过夏天。当我在酷暑中坐立不安时,父母总是用一句古话说我:心静自然凉。对于不解世事、好动活泼的孩子来说,由心入静是很难的;即使在今日,环顾身边,大多数成年人每天为了生活奔波忙碌,让心沉静下来也实非易事,甚至很多时候,平白无故的心底会升腾无名之火。女人的风度和修养就在这样的急躁中消失殆尽,没有了本应有的从容和优雅。是生活越优渥、文明越进步,涵养越退化了吗? 在我开始食素之前,我也曾被这样的问题深深困扰着。我从小是很爱吃肉的,那时又缺肉。记得母亲把肉当宝贝一样,切得很细,炒熟后放在一只碗里,每天炒菜时夹出几丝,混入蔬菜中,算是有了一点肉味了。假如一次能足足地吃上几口肉,那可是无比幸福的。小时候,我很像男孩子,风风火火、热情好动,好像是阳光最灼人的时候。成人后,在充满激情、富有冲劲的背后,随着事业的发展、人格的日渐成熟,我也逐渐地为自己不稳定的性格隐隐担忧。 因为急躁,脱口而出的话容易伤害他人;没有耐心,总会导致思维不够缜密;冲动,更是不易做出理智的判断。虽然试图克制,但每次情绪过后才会意识到,会非常后悔,于是和大多数人认为的一样,认为性格与生俱来,很难改变,只能尽量警示自己。不过,人的自我克制力总是有限的,而时常绷紧的情绪也很累心。 一次在观摩瑜伽表演时,结识了一位朋友,她的性格总是温文尔雅,不急不躁,而那种舒缓平和又似浑然天成,从心底静静散发而出,全无克制和压抑的痕迹。当我羡慕地说她好性格时,她微微一笑,说自己几年前也很急躁,这样的转变一方面是练瑜伽,另一方面是学习瑜伽后开始了食素。 那时正是我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最糟糕的时候,为了改变那种状况,我正在用心地寻找突破之口。素食也尝试了几次,但因为了解不足和不够信任而浅尝辄止了。朋友的话让我又心内一动,回想几次为时不长的素食体验,脑海内对她所谈及的感受有隐隐的契合之处。于是我又找来一些相关的资料和书籍来阅读,对素食调养性情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结合我自身的体会,我已能感受到,不同的食物对人的心理和生理都会产生明显不同的影响。 根据瑜伽的理论,食物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惰性食物,包括所有的非蔬菜水果类的食物和经过多次烹饪的食物,这类食物看上去似乎能补足丰富的营养和旺盛的精力,其实都会让人嗜睡、昏沉、不安,使身体倦耽粗糙而缺乏生命力和开创力。 第二类是变性食物,指的是烹调过度或加入过多调料的食物,这些食物因为浓郁的口感而令人欲罢不能,但它们的自然味道甚至天然营养已经遭到破坏,同时还会破坏人的身心平衡,令人逐渐失去镇静,变得烦躁不安,甚至产生悲观、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 第三类食物叫做悦性食物,如谷类、水果、蔬菜、牛奶、蜂蜜、豆类、坚果等。其中除了牛奶和蜂蜜被部分严格的素食者所拒绝外,其他的都在素食范围之内。这些自然清新的食物在提供足够的养分,保证精力充沛的同时,更能赋予人身心平和、纯净、健康、积极。 从烹饪手法上讲,我们做一个小小的对比。肉食通常是用红烧、煎炸等方式,并总是放入各种浓郁辛辣的调料,吃肉时很少有人细致咀嚼,通常是味蕾在强烈的刺激下做出“美味”的判断,然后急切吞下;而素食大多比较清淡,不会狼吞虎咽,多是细致品味,才能感受食物本身最自然的香气和滋味。这种饮食方式不会让人吃得满面红光、心浮气躁,一餐下来却是心平气和、愉悦轻松。 最近,我悟到一个观点,我觉得中国餐饮业的方向是有严重问题的,你看哪家餐厅是主张菜品更健康的呢?都是拼命宣扬美味,炮制了各种“好”口味,结果诱惑人们吃进了过多的食物。有一次在海滨浴场游泳,看着漂浮在水面上一个又一个白花花的油肚子,我想,中国的餐饮业或许还没有意识到,他们在做一件错事,让这个民族缓慢地损失健康的大错事。 这儿再说回素食和情绪,在我自己食素一段时间后,对素食与心理状态的关系有了更加切身的体会。曾经困扰我的情绪不稳、易怒易沮丧等问题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温和的性情和乐观的态度。 在与素食的亲密接触中,我与自然也更加亲近。在平常的生活中,容易感受到生活中的喜悦和美好,虽然面对的是同样复杂的社会和依然繁重的工作,情绪却不再是难以驾驭的野马,对于俗事烦恼能豁达、宽容地去接纳,遇到棘手的问题也会平静、从容地对待和处理,对人生也总会怀有感恩和满足的常乐之心。阳光仍然曝晒刺眼,但是我不会感到它破坏了我的清凉静谧,而是以从容喜悦的心情,享受阳光微醺下的草木芳香,微笑地欣赏天空的碧蓝如洗。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