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教的六度(演一)(3)

佛法中修各种功德,都是有方法的,比如修定,入定、住定、出定的方法都不相同,一个人不知道方法冒然去行事,很容易出事。所以要方便行禅,使心安定。初学的人,心不安定,就和普通人坐在椅子上一样,说站起来就站

  佛法中修各种功德,都是有方法的,比如修定,入定、住定、出定的方法都不相同,一个人不知道方法冒然去行事,很容易出事。所以要方便行禅,使心安定。初学的人,心不安定,就和普通人坐在椅子上一样,说站起来就站起来了,不会发生问题。但若真的定下来后,起定就不是那么随便了。心不散乱,方可成就禅定。所以禅定最主要的是具有正知、正念,加上修定的方法。

  六、般若

  般若,即是智慧,真般若必须由悟而来,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开悟。如何才能达到呢?必须具备一些条件,般若现前,先要有正见。但事实上,见不一定都是坏的,正见就是好东西。佛在鹿野苑初转*轮时,说八正道,首先标明正见。佛法中所说的见,是有很深刻的了解,所以是一种坚定、坚固的见解。佛法的见,常用于不好的地方,例如邪见、身见、我见等,因此常劝人不要起见。一个人若是见解偏了,就好像人的眼睛出了问题,连路都看不清楚,东摸西摸地不知道会摸到什么地方去。所以要想有般若,得先具有正见,没有正见,真修行的人也会发生毛病。

  我们常说不要妄想分别,但事实上,佛法是有分别的。阿育王时代,曾有一次大会,大众中有了小争执,阿育王就去请问耆老,目健连就说,佛法是以分别说为中心的。正悟了般若,我们称之为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在佛法中又被称为无分别智,离去一切分别戏论。但无分别智是从何而来呢?真正的般若有必须是从观照般若而来。观照,即是观察、分别。这并不是完全没有标准的分别,而是要于一切法中观察、分别。所以无分别智是来源于分别智,也就是修慧的过程,又是从文字般若中得到的。

  要想拥有智慧,首先得从闻、思、修入手,欲得智慧,就要多听闻,看经、研究、听开示。但禅宗几乎不走这条路子,他们认为听闻经教,会障碍开悟,《楞严经》中,阿难虽然多闻,当遇到摩登女时,险些毁了戒体。但事实上,这并非不应该多闻,而是闻的成分过多,修证的成分不够。若多闻是病,佛就不应该说法了。所以我们应该有所认识,真正的智慧,并非听一听就可以了,不听闻要想得到智慧,恐怕不是那回事吧。龙树菩萨说“井里有水,若我们拿根绳子吊了水桶放下去就可以打出水来”,就好比我们现在用潜水泵抽地下水一样,否则的话,地下有水我们还吃不到。千经万论,没有说过不需要经过听闻就可开悟的。我们现在的毛病,是听而不修。每部经都是叫人修行。比如《阿弥陀经》,就是开示我们念佛法门的一部好经。因为我们不照上面讲的去做,以致于听或修,成了两回事。

  一个人的思想,假设歪曲不正,他的见解很难说是正确的。社会上很多人谈到佛教时,很容易把佛法与固有的传统思想结合起来,神佛不分。先前有了这种思想,所以谈到佛法,很自然的就会表现出神佛和一的见解。一个人的前生,如一直都是修外道,有人说佛法,他或许根本就不想听,同时他把自己原有的一套与它结和起来。过去的见解与思想影响,必须将它改正过来。但过去的见解往往又会影响到我们现在的见解。若过去的见解是正确的,现在要想得到正确的见解并非难事。所以当时世尊在说法时,有很多外道来听佛说法,佛在度化他们时感到困难,是他们长时间以来一直是学习外道,思想、要求和见解都是不相同的,所以他们很难了解佛法。一个人见解很强,本来信耶稣,后来即使改信佛教,思想上往往不知不觉还会归到神教上去。我们现在的见解,就会影响到今后乃至将来,为此我们要建立起正见,也就是具有智慧的思想。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