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与六度

利他与六度 丹增嘉错仁波切 佛教的主旨是基於悲心於爱心的利他。不管你信不信佛教,悲心都是重要的,因为无人不觉得爱心的可贵。我们人在儿童时期,极其依赖父母慈爱,没有父母的慈爱,我们将

利他与六度  

丹增嘉错仁波切

  佛教的主旨是基於悲心於爱心的利他。不管你信不信佛教,悲心都是重要的,因为无人不觉得爱心的可贵。我们人在儿童时期,极其依赖父母慈爱,没有父母的慈爱,我们将很难存活。而且,在老年时期,我们也很需要他人的仁慈,依赖他人的仁慈。在这两段时期之间,我们颇能独立,觉得自己既不必依靠他人,也就无须行慈了。这是不对的。

  修悲心者的内心会感到更快乐--更宁静、更平安--而他人也会同样的心情回报。忿怒中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友情与信任,但从爱心中,我们能发展出谅解、团结、友情与和谐。因此,慈悲最为重要,极其实贵。

  我们人有复杂的头脑,因而在物质上获得很大的进步。然若此外在的发展能有内在的发展之配合,则我们就能对物质善加利用,使我们在享受物质进步的同时,不会忘了人道的价值。

  由於悲心与利他如是重要,所以我要谈谈佛法在这方面教我们如何去做。我所要讲的那种良好心态是一种感觉,就是当你面临必须在自己与他人的福祉之间作一抉择时,你把他人福祉放在自己福祉之上的那种感觉。珍视他人的利益而不顾自己的利益,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到的,必须修心才成。佛教发此利他之心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名为自他平等易位法,另一种名为因果七要义。前者无须谈转生,後者则非谈不可。由於前者已在他处(本书第一篇)讲过,我今只谈因果七要义。

  要想对他人的快乐与福祉生起强烈的关怀,必须先有殊胜的利他心,使得你肯以帮助他人为己任。欲生此心,须有大悲,必须关怀他人的痛苦,并想为之效力。具大悲力先决条件是强烈的爱心,亦即见众生苦而望其得乐之心--觉得人人可爱,希望人人快乐,犹如慈母之对其独子。再者,要想能对他人有亲密的感觉,必须先藉修行令自己感到他人之慈,修行之法是以今生的对你最好的人为所有人的代表,然後将你对此人的感激之情扩及一切众生。由於今生通常都是你的母亲与你最亲近,对你的帮助也最大,所以修行的过程是从观想一切众生如母开始。

  是故,此一修观法分七个步骤:(1)认一切众生为母;(2)念其亲切的行为;(3)发报恩心;(4)发爱心;(5)发悲心;(6)发殊胜的利他心;(7)发为利他而成觉之心。

  修此观法,须知转生的过程,证明确有转生一事的终极理由是,你的意识既然是唯明唯知者,所以必定是出生於前一刹那的意识,亦即出生前一刹那的有明有知者。意识不可能出生於物,不可能以物为其出生的主因。意识既必出生於前一刹那的意识,意识之流的起源就无法断定,故说那普遍的、最精细的意识无始无终,此即转生之说的论据。

  由於转生必然是无限的,所以每一个人,都像你今生之母一样,与你有过母子关系。为了修行此种认知,你必须先有舍心(平等心)。你先要注意自己心中主要是将他人分为三类:友、敌、非友非敌。对此三类,我们所持的态度是:贪、嗔、漠不关心。一有此三种态度,利他之心就无从生起。因此,消除贪、嗔与冷漠,实属重要。若要消除贪等,省思转生一事是有帮助的,因为我们之生无始,其数无量,所以我们今日之友,在过去并不一定永远是友;我们今日之敌,在过去也并不一定永远是敌。即使单以今生而论,有人早年曾是你的敌人,而後来成为你的朋友;也有人早年曾是你的朋友,而後来成为你的敌人。因此,一心以某人为敌,都是没有意义的。

  当你如是省思时,那种一心以某人为友和一心以某人为敌的想法,以及随之而起的贪、嗔,都会转弱。想像你面前有三人--一友、一敌、一非友非敌--并在观看他们的时候,心想其中没有一个会永远帮助你或永远伤害你。作此观想时,要在专观某些特定的人,而不是观一切众生,因为後者过於含混,不足以令某些人改变心态。对面前三人,你会逐渐产生平等感,然後你可将此平等感慢慢的延伸到其他众生。

  心态起了此种转变之後,下一步就要思量人生无始,其数无量,每一个人都曾过去生中做过你最好的朋友,做过你的父母等等。以此领悟为基础,你就可逐渐产生视一切众生为友的态度。

  接著再思量各个众生过去为你父母时对你的恩情。当他们为你父母时,通常也是所有朋友中最好的,他们以慈爱保护你,就像你今生的父母在你小时候所做的那样。人若善待过你,并不因其发生时间的远近而有所差别,故说一切众生,在今生或他生,都同样对你好过;一切众生都是同等的仁慈。

  而且,就算他人不是你的父母,也算得上是你的恩人。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有的善良品性,大部分要靠他人才得成就。我在後面要讲的六波罗密行,就几乎全要靠其他众生才能修。同样的,修身之始所要舍的十不善业--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大都是对其他众生的行为。此外,即使在今生我们所享受的种种设施--好房屋、好道路等等--也都是他人所造。再者,若欲成觉,必先修那非常重要的忍辱行,而修忍辱行,则非有敌人不可;因此,敌人很有价值。

  你若深入而仔细的想一想,就会发现即使是曾处心积虑害你的大敌,对你也有大恩。理由是从敌人那里你才能学得真正的忍辱,而在法师或父母那里你的忍辱力则无从获得考验。只有当你面对敌人的行动时,你才能学得真正的内在力量。从此看来,即使是敌人,也是教你心在力量、勇气和决心的老师。你也能因有敌人而更接近那剥去虚伪外衣的实相。

  修利他之行时,不可忽略敌人,而应更加眷顾他们。所以,非但不应对敌人发怒,反而应怀报恩之想,因为无论受何恩惠,我们都应回报。若不回报,那就是没有教养。念及他人之恩,自会想要报恩。如何去报?下一步就是发爱心,希望一切众生快乐,希望一切失去快乐的众生都能得乐及乐因。你若能以爱心观众生,觉得众生无不可爱而予以爱护,则在下一步步骤你也能同样发悲心,希望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

  发爱心与悲心是属于你自己心态的转变,而你所爱护和悲悯的众生则仍在受苦。所以,发了爱心与悲心之後,下一步就是延伸此二种利他的心态,使其不止於想:『众生若皆离苦及苦因而得乐及乐因该有多好』,而能更进一步起更强之念:『我要使一切众生皆离苦及苦因,并且得乐及乐因。』此时,你要将坚决之念发挥出来,藉自身的努力,使此念不仅生於心,而且先於行,实际令众生离苦得乐。

  此一崇高的心愿,曾给你极大的勇气去肩负起为一切众生谋福的重担。当你有此心力时,困难愈大,你的决心与勇气也愈大。艰辛将增强你的决心。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