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与六度(2)

勇气不仅对宗教徒重要,对其他人也重要。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谚语,得确不假。若一遇困难就灰心丧气的话,我们必沦入怠惰,感到自卑,自认无能完成艰巨的任务,然而意志消沉并不能使我们免於受苦。针对困难的大小而鼓

  勇气不仅对宗教徒重要,对其他人也重要。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谚语,得确不假。若一遇困难就灰心丧气的话,我们必沦入怠惰,感到自卑,自认无能完成艰巨的任务,然而意志消沉并不能使我们免於受苦。针对困难的大小而鼓起足够的勇气,实属重要。

  帮助他人,不仅指施与食物、施与住所等等,也指为他人除去苦之本因及提供乐之本因。例如,在社会上,我们通常不是只把衣食施给需要的人,而是还要教育他们,使其能自力更生。同样的,修菩萨行的人,不是只施物予人,暂救其穷,而是还要教导他们,使其知何者当修,何者不可为。

  要想能若是教导他人,必须先知他人的性情与兴趣,而且还须对有益於他人之法如实了知无遗。要想能帮助他人,你须具有多种才干。因此,利他必备的条件之一是成觉,成觉始能完全除去阻挠一切种智的障碍。

  对以利他为念的菩萨来说,阻挠一切种智的障碍,比阻挠解脱的障碍更坏;前者是菩萨最想出除去的。事实上,菩萨甚至有利用阻挠解脱的烦恼去帮助他人的情形。虽然如此,但因阻挠一切种智的障碍乃是自性有的观念(解脱的主要障碍)所建立的主要性向,故有必要先除去自性有的观念。因此,菩萨若要圆满利他,必须先除二障--障碍解脱的烦恼障及障碍一切种智的所知障。

  烦恼障尽除,名为解脱;此即阿罗汉的境界;若再尽除所知障,即得佛果,达到无所不知的境界;追求此境乃是为了充分利他。为利一切众生而发求无上觉之心,名发菩提心--以利他为目的而求成觉。发菩提心是因果七要意中的最後一个。

  在佛教中,菩提心居所有利他性之首。当菩提心化为行动时,你所行的是六波罗蜜(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布施有三种:施资财、施自身、施善根。最难施舍的是自己的善根,而这也是最重要的布施。当你极想把自己的善根施与或献给他人时,你不会再希求任何报酬。纵然求自利者也能有所施舍,但菩萨所行布施是绝无任何自私成份在内的。

  持戒有多种,但菩萨所持之戒重要是戒自私。在梵文中,『戒』名『尸罗』(SHILA),究其语源,意为『清凉』。持戒者,其心平安或清凉,远离因悔自所作而生之热恼。

  至於忍辱,则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以及利众生忍。安受苦忍非常重要。具此忍者,能在面对痛苦时毫不畏缩,并能基於此忍而更加精进以对抗苦本。

  要能产生坚决的意志,非先精进不可。我们都有佛性,故已内具成佛之要素,一旦遇到适当之缘,我们能成为具诸善善性、全无过恶的等正觉者。我们一生中失败的根源就是以下的想法:『我是多麽的无用和无能啊!』我们要有坚强的心力而作此念:『我办得到』,并且於中不贪我慢或任何他种烦恼。

  不管你想做什麽,长期稳健的精进都要紧。人常因开始时极端努力、目标太高,以致做了不久就放弃,而造成失败。我们所须要的经常不断的稳健精进。同样的,修禅观视亦需善巧方便,那就是多次短修;每次修的好,比每次修得长更重要。

  若能如是精进,你有了修定所必需的『本钱』。修定是导正目前四处分散之心。散乱心没有多大力量,然而一旦导正,则无论观察什麽,都非常有力。

  导正此心,并不能藉外科手术等外在方法来达成;只有将心内敛才办得到。沉睡中神智不清时,心也能收回;因此,我们此处所说的将心内敛必须是在神智非常清明的时候。总之,心必须有止於一境之定、明见此境之明,以及灵敏、清晰、锐利的严谨。

  列为最後波罗蜜的智慧,通常也分多种;主要的三种是了知五明(五种学问)的传统智慧、了知诸法生存之道的究竟智慧,以及了知如何协助众生的智慧。我们在此处主要讲的是第二种,也就是了知无我的智慧。

  欲知无我,须知什麽是『我』,须先认清那本不存在之我,然後才能了知与我相反的无我。无我并不是说过去有我,现在没有了;而是说从来就不曾有过。我们所须做的是确认一个从未有过的东西是无,因为我们之所以被卷入贪、嗔等烦恼和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就是由于未作此项确认。

  这个根本不存在的『我』是什麽呢?我们这里所说的『我』,不是指某一个人或通常所说的我,而是指独立自立,指那全靠自立而存在的东西。你因仔细观察各种现象,看看他们是否全靠自立而存在,是否有独立生存之道。如果现象确能全靠自力而存在,那麽当你追究某一特定对象时,此一对象应该愈追究愈清楚才对。

  例如,思量一下你自己(常见之『我』)和所谓之『我』。『我』藉身心而显;然若追究身心,你却找不到『我』。同样的,我们指此为桌,你若不以仅知其相为满足而去追究其性,到它各部搜寻,把它所有特质分开,你会发现根本没有桌子作为这些部分和特质的共同基础。

  事物一经分析,你就找不到所要找的东西了,此一事实显示一切现象皆非全靠自力而存在。事物不是客观自成的,但确是存在的;尽管在分析之下我找不到所要找的桌子,然我若用拳打它,我的手指关节就会受伤。因此,桌子的存在,是藉我自己的经验而显示出来的。不过,在分析下找不到桌子,即表示桌子并非客观本有,而桌子又是存在的,故说它是靠传统主观的意识之力而存在。

  事物之依主观命名的意识而存在,无异是说事物的存在有名无实。因此,你之『我』和你个人,在其得名所依之身心中是找不到的,故说只有藉概念之力而存在之『我』。

  事物所现的外貌与其存在的实相大不相同。修智慧波罗蜜者,先作上述的分析,然後审查一般所见得事物是何状况,将分析与对照常见之外貌交互运用,以便看出一切现象实际的生存方式与其外表之间的差异。

  如是,你对所要否定的自性有,即能看得愈来愈清楚了。你对所要否定的自性有看得愈清楚,你对空的了解就愈深。最後,你所确认之空将是纯粹否定自性有之空。

  从破与立来看,空破而不立;就有所肯定的否定与无所肯定的否定而言,空是无所肯定的否定,所以当心起空念时,除了否定自性有之外别无其他--只是除去所要否定的对象而已。因此,证空之人,心中不会有『我在确认空』之感,也不会作『有空』之想。否则,空就无法证得。不管怎麽说,自性有是无,已被证实。

  证空之後,纵然现象看来皆是自有,但你知道实际并非如此。你会感到一切现象有如魔术师所制造的幻想,表面是一回事,实际又是另一回事。现象虽似自有,然你却知其本无自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