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教的六度(演一)(2)

慢,都是由我而来,越把自己放在主题则慢越高。发菩提心也就是要把我执减少,去掉我执,则贡高我慢心也就自然不起了。实际上,贡高我慢不但对自己不好,就是从整个佛教角度来讲也不是个好现象。自己持戒而轻视别人

  慢,都是由我而来,越把自己放在主题则慢越高。发菩提心也就是要把我执减少,去掉我执,则贡高我慢心也就自然不起了。实际上,贡高我慢不但对自己不好,就是从整个佛教角度来讲也不是个好现象。自己持戒而轻视别人,很容易生起争端,分成派别。菩萨是要救度众生的,若你自以为好而使众生都退却不前,或站在对立地位,如何能够教化众生呢?一个人慢心生起时,慈悲心就减少了:慈悲心必须包含着谦虚容忍的美德,有戒慢的人,虽然在这一生中,把戒持得很好,但来世怕难免会孤独没有人缘的,是因为自己太高,别人不敢接近他。因此菩萨必须是“起于大悲心,救诸毁禁者”。一方面要生起智慧,不要有我执而产生戒慢;另一方面则是对于众生需要具有悲心。若见人犯戒,就不可气得把人呵斥一顿。有的人可能就此忏悔,但多数人容易引起反感。相反,若能够以慈悲的真诚心,令其感到犯戒的过失,让他自己感到不对,然后还能安慰他,这样顺其自然地就会接受教化救度了。

  三、忍辱

  遇到有人当面或背后骂自己时,要如何来忍?就像金刚经上所说;佛过去生中当忍辱仙人时,歌利王割截他的身体,要取他的性命,他都还能够忍受。但一凡夫,当受到欧打、辱骂、毁谤、冷言冷语的讽刺——尽管语言是一句空话,但听到时心里还免不了会生恶气。脾气暴躁的人甚至会上窜下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地来培养忍辱的精神呢?首先,我们可以从理性上去思考:别人骂我们一句话,我们把这句话看成是另一种语言,那么对一句听不懂的话又怎么会生起嗔心呢?或者就将那句话,拿来逐字分析,就不难发现各个字都有不同的含义,并没有什么不好,那么把它和起来,为什么要生气呢?比如,有的地方称上年纪的女人为 “老太婆” ,多数人认为这是不恭敬的。但在贵州,老太婆却又成了一种尊称,听者会感到非常高兴。可见不同的习俗,对语言有着不同的诠释。有的人听到谣言,即会说,谣言止于智者,时间一长自可证明,说我好其实我并不真好,说我坏其实我并不真坏。如此,能够想一想,也就不会生起嗔恚,最终能达到心中无事的地步。

  从前,医生为病人治病,时常会被病人骂,尤其是得了疯病的人,更是大吵大闹。所以菩萨若能把众生当作重病的病人一般,也就不会因对他好而他不但不领情反而骂你一顿而大感生气。由于病人为病痛所缠,已是昏头昏脑,甚至是神经失常,我们只有同情他,并设法救助他。有了这样的想法,也就不会生嗔心了。

  儒家也教我们当有人对不起自己时,就应该自我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对不起别人的地方,如果有,马上改,以后加倍对他好。若他还是不改,则可见他是一个不懂事的人。对一个不懂事的人,也要随缘应机教化。这些都是大乘佛法中对付呵斥侮辱自己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长此以往,嗔心就可渐渐减少乃至不起。

  四、精进

  佛法中所说的精进与平常人所说的努力是不同的,这是一种向上善的努力,要人离恶行善,希望做到诸恶莫做,众善奉行的努力。

  如何才能修行精进呢?如何才能修善行,修行精进,是推动我们不断去努力的力量;精进的反面即是懈怠,现出厌倦心,那是一种倒退的力量。通常情况下,愿为善的人多,为恶的人少,但为善时,经常会生起厌倦心,厌倦心一起,便不想再做了。精进是要不厌不烦的,才能修菩提心。如三十七道品中的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都要把它做为成佛的资粮精进去修。

  菩萨修精进,不同于世间法与小乘法,他要爱护众生,以佛法去教化众生,并且利益、拨度众生,使得他们向善。这并非只是说几句好话,或布施些东西,而主要是令他向善向上,解脱生死,圆成菩提。

  护法,在佛教里是一个普遍的名词,应该是护持正法之意,而并不是护持几位出家人的法。事实上,没有比好好地修学佛法、依教奉行,表现出佛教徒应有的精神风格是更好的护法了。不论出家人、在家人,都能好好地按照佛法的精神去实行,社会上一般人对于佛法的观念就会变好,自然也就有利于佛法的存在,而使佛法得以发扬光大。但是,当遇到了特殊情况,有人要破坏三宝、毁灭佛法,真正的佛弟子便要把它当成是自己的责任,努力去护持正法。若是没有精进的力量,是办不成的。

  有时我们要爱护众生,众生却不接受好意,甚至好心不得好报,这往往是我们退心的原因。有许多护法,往往见到众生的难度化,便生起了还是先求自度的心,如此菩提心便渐次退没,终而退到小乘的境界中去。所以护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花出相当的时间以及精力。因此佛法的精进,需从护众生、护正法做起。但这要如何才不会有厌倦?必须是善根充足了,这才不会有厌倦心。

  真正的精进,是将目标定好后,就一直做下去不退,自然也就是精进。那应该是龟兔赛跑中,那只乌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毅力。所以说到精进,一方面不可太紧张,太紧张就不能持久。不要一下子想要完成大理想,当超过身体负荷的事也不要去做,否则容易出事。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懈怠。佛在世时,诸弟子门见佛、听法、修行无厌,即是精进的表现。例如有些人初学静坐时,往往想一坐便是很长一段时间,但往往坐过几次,便不再感兴趣。诵经也是一样,一下子诵得太多,几天后也就不想再诵了。所以不论是静坐、诵经,最好是自始至终保持兴趣,否则一旦生起厌倦心,也就不想在继续下去了。因此,菩萨对决定要精进努力时,一定要想好再做。

  五、禅定

  初学禅的人,要知道修禅定的种种方法,修禅定的惟一方法是要有正念。我们如何来修正念?正念一起,容易得定。本来禅与定各有各的用法,必须修定达到了某种境界,有了那种经验,才能够得到禅定。但不论禅或定,最主要的是使得念不散乱。我们的念头就好象一只好活动的小狗,你用绳子将它栓在树上,它就会在那里不停的东跑西跑,直到跑不动了,就躺下来睡觉。众生的心念也是如此,除非是在睡眠状态中,要不然不让它东跑西跑是很难的。佛法有个方便法门,让人想,但不能瞎想乱想,只是紧念一境。如此,心就不会东跑西跑了。

  一个人的念头往这里想想,那里想想,这就是杂念,使杂念不起的方法很多,甚至外道也有很多方法,所以就佛法而言,“定”是一种方便而不是最高目标。我们常听到很多修行的人讲,他们在念佛、静坐时妄念太多。事实上,众生莫不都是在妄想分别。首先,让心来照顾念头,最初或许是念头跑了自己还不晓得,当发现时不必紧张。先让它回到老地方,然后看准它,时间一长,慢慢地就会有进步。因为它还没有跑远,就能把它抓回来;而后,当它正准备跑开时,就立刻将它止住,最终将念能够定下来。正知正念、就好象是两个看门人,看守住我们的心识,使坏人不得破门而入。不散乱是正念;散乱了立刻就知道,这是正知。能正念、正知心就能安定。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