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因果,不昧因果 时佛典中有一则「野狐禅」公案──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毕,大众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禅师问其故,老者表示自己为野狐所化,久远之前也在此山中修行,因为回答一学问僧「大修行者不落因果」,所以五百世堕畜生道;今希望解脱狐狸之身,故请禅师指点迷津:「到底大修行人是否还落因果?」 百丈禅师回答:「不昧因果。」意即肯定因缘果报存在、清楚因缘果报而依此修行,但不迷昧于因果。老者闻言大悟,作礼而退。 在台南静思堂,弟子请问《水忏》意义,上人引此公案表示,《水忏》讲述的正是因缘果报观──造作何等业因,业力永远跟随。 「世间一切本无自性,皆因缘和合而成。一棵树、一个杯子,细细分析皆由诸法合成,经过造作方成整体。众生起心动念、举手动足,造就种种业;业力如影随形,待因缘成熟即现业报。」 上人提及日前一位环保志工的孩子发生车祸,送到医院已经脑死,父母为他捐赠器官。 「她以『因缘果报』看待已经发生的不幸,认为儿子的器官移植在三个病人身上,如果他们能健健康康生活,等于挽救了三个家庭;故能平静以对、放心祝福儿子。反之,若缺乏因果观,冤冤相报,则纠缠不清、痛苦不堪。」 一切唯心造。上人表示善与恶、好与坏,全是自心造作而成;要用心深入法,并在日常生活中力行,才是真正受用。 心灵苦难,以法度化 与台南慈济人温馨座谈,上人感叹当前世界上许多人陷入贫穷饥饿的生存危机,除了天灾的损害,更因当地社会动乱,让人民无法安居乐业。 「台湾很有福,但是很担心人人闻声起舞,不能明辨何为是、何为非。若人缺乏正知、正见,社会就难以安定。期待大家打开心门,互信、互爱,如此社会才能稳定。」 人生平安最幸福。上人表示身在宝岛台湾,物资丰足民生富裕,「若说日子难过,常常是自己的心过不去──多烦恼则多阻碍。」 麻豆志工王仲鉝年轻时白手起家,事业有成,却在十年前被厂商倒债而受挫;加上糖尿病导致眼睛病变几近失明,长达两年足不出户,常起轻生之念。所幸在太太用心引导下投入慈济,走出心灵阴霾,重新找到人生价值。 「虽然肉眼看不见,但是『心眼』的良能更大!」台南岁末祝福会上,上人肯定王师兄能转变心念,乐观面对视力的缺损,身、口、意向善,还能辅导他人。 「要开启『心眼』,让心灵时时明朗,不受无明染着。」上人强调学佛要向内自求,回归清净本性。 「修行,并非端坐念经就能达到;要自我尊重,提升人品。静思法脉是勤行道,要向内修心──洗净心灵尘垢,莫被贪、絈、痴、慢、疑所占领。若无法调整自我习气、无法接受别人劝导,动辄与人争、斗,使家庭困扰、社区不安。这样的人生,是自甘堕落、自我放弃的人生。」 慈济宗门,则是行入人间的道路,上人殷嘱要在人群中救度苦难。「对于生活的苦难,济以物资;心灵的苦难,则须以法度化。」 每位受证的委员、慈诚,胸前都会挂上「佛心师志」。上人说明:「不为自己求安乐,为天下众生付出,此等宏大志愿就是『佛心』。『师志』则是利益众生,要有志一同行人间菩萨道,为天下苍生付出。」 慈济人足迹所到之处,济助苦难的同时也启发人人的爱心。上人举菲律宾梦乡村为例,村民极度贫困,依垃圾山而居,房屋也是捡拾垃圾拼搭而成。菲国慈济人长期关怀济助,也推动「竹筒岁月」;村民得知日存少许零钱,长期累积也能救人,皆乐于响应。 「虽因生活贫苦而受救济,但是内心存有救人的善念,又能起于行动,心灵自然会有一股向上的力量。」上人勉台湾慈济人也能启发受助者日日发善念、存善款。 慈济人到许多国度救灾也救心,每每赈济过后,就有许多新发意菩萨就地承担照顾贫困人。上人说,这就是慈济四十多年来,菩萨道愈益宽广绵长、力量愈大的原因。「唯有打开心门关怀世间、付出无私大爱,才能让社会祥和、人人幸福。」 亲师合心,典范教育 与台南慈中、慈小师长座谈,上人见短短一年中,孩子们行仪、气质大幅精进,归功于老师们以真诚的爱教育。 「教育要从小扎根。种子播入土中,勤于施肥、浇水,加上适当的阳光、良好的生长环境,就能日渐茁壮。」 社会环境影响人心偏向,令人忧心。教育是社会国家未来希望所系,上人强调「亲」与「师」要相互感恩,有志一同教育孩子。 「要给予孩子良好教育,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决心。现在的社会不缺学校,只缺典范──要教出典范学生,除了要有典范老师,也要有典范家长;亲师合心,共同打稳孩子的人格基础,才能让整体教育风气回升。」 与高雄冈山志工谈话,上人慈示菩萨道上没有退休,资深者要更深入法髓,才能有「法」度人。 「在菩萨道上分秒付出,多结一分好缘,就多成就一颗菩提种子。能疼惜人、陪伴人、做出典范的,才是真正资深;即使受证不久,人品足为典范,法能入心、有法度人,我也认定他是资深。」 上人语重心长表示,如果资深者只守于「合心」的职务,无法协力、不会帮助人,缺乏和气、互爱,就只是名称上的合心。 「莫执着小我,使人远离。若善尽良能,用菩萨心投入团队,作为队组中一股关怀的力量,则无论何时都会被大家温馨包围,无从脱队。」上人期许众人以和气供养,真正内修外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