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演艺界十大孝子候选人事迹(5)

母亲走了以后,陈小春更加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他怕父亲不习惯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就在内地的乡下给父亲安了家。平日里让父亲养些鸡、鸭、鹅等动物,借以聊趣。父亲也爱上了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 社

    母亲走了以后,陈小春更加珍惜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他怕父亲不习惯香港快节奏的生活,就在内地的乡下给父亲安了家。平日里让父亲养些鸡、鸭、鹅等动物,借以聊趣。父亲也爱上了现在的生活,无忧无虑的安享晚年。

    社会上总有一些不孝之子,对此陈小春深恶痛绝,声称这样的人连畜牲都不如。母亲怀胎十月,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明星孝语:

     生命是父母所赐,我们的成绩是在父母奋斗的基础上所得,没有父母就没有你我的今天!


吕丽萍:孝,为父母排忧;顺,听父母的话

人物档案:

    北京人,著名演员。主要作品有《张家少奶奶》、《嘿!哥们儿》、《老井》、《荒火》、《嘿,哥们》、《青春无悔》、《爱情麻辣烫》、《西洋镜》、《谁说我不在乎》、《大树底下》、《围城》、《编辑部的故事》等。

入选理由:

    她为了孝敬父母承担了不该这个年龄承担的事,她为了顺从父母做了自己不想做的事,孝顺二字的含义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人物故事:

    吕丽萍对父母的孝顺是“全方位”的。除了平时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吕丽萍更重视对老人精神的百般呵护。孝顺的女儿甚至不在父母面前说一个“不”字,只因女儿明白老人上了年纪就像孩子一样,特别需要人鼓励,多听悦耳赞美的话,将心比心,心里就会舒服很多。

    吕丽萍孝顺父母更多的体现在“听话”上。不管什么要求,只要父母提出来,只要他们高兴,女儿都乐意去做。毕业分配时,吕丽萍本来可以就近留在北京,可被阴差阳错分到了上海。当时吕丽萍就很不愿意离开父母。父亲知道后严厉的批评了女儿的错误态度,教导孩子“好男儿志在四方”,岂能因工作地点羁绊了事业和前途。那天晚上,吕丽萍思想挣扎了许久,但一想到父亲的话,就不再顾虑什么了,她怕父亲因此而伤心。吕丽萍最终选择了毅然南下,果然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父亲去世以前的那段日子,身体非常虚弱。曾有一个摄制组来找吕丽萍拍戏,可吕丽萍看过剧本后不愿意接,她想多点时间陪伴在父亲身边。父亲知道女儿是为了自己推掉工作后就和吕丽萍急了。父亲坚持说自己不需要人照顾,女儿再一次在父亲面前妥协了。去就去吧,听父亲的话,就是当时女儿对父亲最好的报答,这样,吕丽萍一边照顾父亲一边听话的去拍戏。

    吕丽萍还曾一度掌握家里的“经济大权”。因为父母的生活习惯不同,母亲惯于周济别人,所以花钱难免有些大手大脚,而父亲非常节俭,父母两人经常因为财物问题产生纠纷,甚至吵架。当时只有十几岁的吕丽萍为了让父母不再吵架,于是有一天就和父母商量,家庭的经济是否可以由自己来管。父母同意了,日后家里的日常开销吕丽萍都要过目,买米、买面、买煤的事情女儿全部都承揽下来。后来父母就再也没有因为财物分歧吵架了。

    吕丽萍对父母的爱还深深影响和感化着身边的爱人。如今丈夫对公公婆婆的关怀也十分细腻周到。虽然父母已经离开了自己,孝顺的吕丽萍又从公公、婆婆那里找到了失去的温情。她像呵护自己父母一样精心关爱着两位老人,家里的氛围总像和谐的春天。
 
明星孝语:

    种下的是爱,收获的也将是爱。不孝敬父母,得到名利没有任何意义。


于文华:弘扬孝的使者 诠释孝的孝女

人物档案:

    于文华,著名青年歌手。主要作品:《纤夫的爱》、《偷一颗月亮照亮天》、《士兵的祝福》、《绣鸳鸯》、《想起老妈妈》、《丈夫辛苦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秋天的诺言》、《一路情深》、《白衣天使》、《永远的报答》、《美丽的雪乡我的家》等。

入选理由:

    她的歌声让天下父母快乐,用行为让天下儿女懂得如何尽孝。

人物故事:

    于文华出生在普通的河北农村,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这样环境里长大的于文华,太早地理解了母亲的艰辛,也懂得了为母亲分担一些生活的压力,尽可能的多干一些家务事。课余,于文华总是千方百计地搂猪草,拾煤核,拣树枝,喂猪,什么活都干。

    父亲病重的时候,家里发电报给她。于文华匆匆的从郊区赶到永定门火车站。在路上换乘公交车的时候,她还不忘让座位给老人。其实这种让座给老人的习惯他一直保持了十几年。于文华说,只要她一见到老人,就会想起父亲来。心中对父亲隐隐的情愫,永远挥之不去。让座也算是对父亲的一种缅怀。如今,她总是梦到父亲。在梦里,父亲依然那么爱她,那么亲切。于文华也时时告诫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一定要即时孝顺自己的父母,不管为儿女的能力有多大,哪怕是一句知心的问候也好,千万不要等到父母不在了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父母的健康是儿女的福气。母亲只剩下三颗牙齿,吃起东西来很不方便,营养也消化不了。每次吃饭,于文华都会替母亲夹最软嫩的食物,吃鱼的时候更会替母亲摘掉一根根细小的鱼刺。然而,看着每次吃饭时,母亲艰难、痛苦的表情,于文华心里真不是滋味。她设法联系了牙医,给母亲镶了一口结实、轻便的牙齿。如今母亲都能嚼花生豆了。女儿更是喜上眉梢,心中洋溢着小小成就感的幸福。

    由于母亲习惯了了乡下的生活,不想离开家乡。好在老家离北京很近,于文华隔三差五的就回去把母亲接过来,小住上几天,为母亲做可口的饭菜,为母亲洗澡、梳头,精心的照顾。直到今天,母亲已经是八十岁高龄,却依然精神瞿烁,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对整日忙碌的女儿来说,这就是最大的欣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