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新证 第四章 积善 (1)

太上感应篇新证,第四章积善1

第四章   积善

正文:是道15则进,非道则退

译文:我们平时每做一件事都要事先想清楚,若是附合因果规律的善事,附合公众心理的善事,就要身体力行,努力去做。若是逆天理违背公众心理的恶事,就应该立即警觉,赶快停止不做。

分析:

什么是道?道,在生活中指的是人们公认的道德规范,也就是我们做人的准则。那么这个准则又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顺天理,合人心。非道则反之,就是逆天理,拂人心。为此,我们要招来福报,就必须做附合人心之事,众善奉行。其次,对境一定要做好抉择。我们做任何一件事,必须先想一想,怎样做才能顺天理,合人心。如果是正确的,就要努力去行;如果是错误的,立即停止。假如我们不是小心行事,一念差错,就会走入非道的路途,所以,对境的抉择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我们面对冤家仇敌,是生嗔恨,还是忍辱?面对公款,和别人的行贿,手是伸,还是缩?对贫困病苦之人,是尽自己力量帮助,还是漠不关心?做生意是诚信经营,还是坑蒙拐骗?这些平凡的事情,考验着我们的身心。我们是选择道,还是选择非道?往往是立见分晓。所以,我们一定要时刻清醒地面对人生,时时刻刻避凶趋吉,这才会是光明的人生之路。再次,把握身口意的行为。道与非道体现在生活中,就是我们身体的每一个行为,口中、笔下的每一句话,以及我们的所思,所想,起心动念。古德说:“大道不离目前,而且目前难睹,欲识大道真体,不离声色言语。”道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只有牢牢把握住自己的行为语言和思想,努力做到知行合一,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善人。

事例一

先生是一位读书人,自称唯物主义者。几十年前他到寺院去,别人即使不拜佛,也怀着敬仰的心境,他不但不敬佛,反而口出恶语,耻笑礼佛拜佛的人。当时,他仕途顺利,春风得意。自此以后,不但仕途屡遭失败,而且还身体多病,亲人频频出事,生活极其悲惨。后来,他遇到善知识,指出他的恶业所在,他用几十年的时候修行佛法,忏悔罪业,直到到晚年才转为顺境。为此,每当他听到无知青年,信口诽谤佛法时,必定现身说法,为他们做前车之鉴。

再析

有体验的事情,才会有深刻的体会,李先生体会到做非道之事遭受恶报,所以,他会极力阻止他人重蹈覆辙。如果我们人人知道做逆天理,拂人心的事情,必然遭致恶报,就绝不会做“非道”的事情了。

事例二

张某,相貌堂堂,才华满腹,因为犯了邪淫,先是工作受挫,接着患了心脏病。他认为是环境不好,本着“人挪活,树挪死”的古训,离开了故乡,到外省工作。但是,恶业并没有因为他工作地点变动而消失,虽然在外省他是一张白纸,但是不久,他就受到排挤,然后失去了工作。为生存,他又搬到南方,这时,有人劝他积功累德,改变命运。因为屡受挫折,他听从劝告,努力做助人之事。过去,他从来舍不得布施,即使是旧衣服,他也是放在衣柜里,别人跟他要,他也舍不得送人,自己不穿也放着。现在会主动到街道捐衣服,捐款,帮助贫困户。并且初一、十五必到寺院去供养,礼佛忏悔,经过努力行善,几年后,他终于找到一份工作,生活可以安定下来。

再析

由此可见,道可带给人以福善,非道可带给人以灾祸。世人执着的乐事,如大吃大喝等,须知杀生吃喝则是非道,用公款吃喝也是非道。所以,这些所谓的乐事,可能会给你结出苦果。要知道避过是立志行善的人的第一坚要之处,要先从这样的事情做起。

正文:不履16邪径17,不欺暗室

译文:我们做人一言一行,起心动念,一切立身处世行为,都不应该偏离正道,决不可昧着良心走向邪路上去。即使在房室阴暗处,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可以做欺心昧理的事。

分析

人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念之间,都不应当偏离正道。为此,一要在心地上清除邪径。邪径就是邪恶害人的地方。比如说,赌场,卖淫的场所,吸毒之处,传销窝点等地。如果立志做善人,这些邪恶的地方我们是绝对不去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用投机钻营谋求地位,用权利给子孙谋福,同样是一种邪径。另一方面,在心地上也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邪径,我们生起了一丝恶念,就是邪径。虽然是起意,并未有行动,也断然使不得。我们不履邪径,要从防微杜渐开始,哪怕是一个念头,也要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不能心存求福,如果用所求之心去造福,所造之福会变得非常微小,这也算是一种邪径。倘若为了沽名钩誉,为提高自己地位去行善,这仍然是一种邪径。必须心地无私,才是真正的正路。二要在心地上光明磊落,在公众场合,众目睽睽之下,我们常会自律,但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处所,有的人就会放逸。有智慧的人,即使在无人看见的地方,心地也是光明磊落的,无论是公众之中,还是独处之时,都不会做苟且之事。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