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眼中的谢延信:宛如平常一段歌(2)

看罢大杨树,记者突然想去看看谢延信给彦妞修的那个小厕所,未曾想却因此引出了第二个小故事——“传递孝心的小菜园”。 头天记者前去看望谢延信的岳母时,碰巧遇见一位给老太太送菜的中年妇女,叫董素青。记者本想


    看罢大杨树,记者突然想去看看谢延信给彦妞修的那个小厕所,未曾想却因此引出了第二个小故事——“传递孝心的小菜园”。

    头天记者前去看望谢延信的岳母时,碰巧遇见一位给老太太送菜的中年妇女,叫董素青。记者本想采访她,却被婉言谢绝。当时只约略知道,董素青种的菜地原先是谢延信开的。那天记者来到菜地一看,只见十几平方米的小菜园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菜地一角果然有一个十分简陋的小厕所,两块木板架在一个小土坑上,周围矮矮地半围着一些树枝和砖块。正在邻近菜地收菜的老邻居张怀忠说,这个小菜园原来是个炉渣堆,谢延信抽空就领着妻弟一筐一筐抬土铺在上面,前后弄了有个把月,硬是整成了这块菜地,每年种点蔬菜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后来招待所拆迁,谢延信家搬到了西边稍远一点的地方。他见老邻居董素青没有工作,一个女人家领着两个孩子过日子挺难的,就把菜地送给了她。董素青过意不去经常送些萝卜白菜给老太太。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董素青的女儿李培霞。小姑娘十分懂事地告诉记者,妈妈照顾他们兄妹二人很辛苦,她今后要像谢延信伯伯那样孝敬老人。记者试探道:“为啥不拆掉那个小厕所?搁在那里多难看呀。”小姑娘摇摇头:“那是彦妞叔叔的专用厕所,不能拆。”

    离休在家的老八路黄守富今年已是82岁高龄了,提起谢延信他赞不绝口:那孩儿可以,知道老人们嚼馍喂饭照应小孩儿长大不容易,待岳父母如亲生父母一样,尽心照顾傻兄弟好让老人放心。平时见着我们这些老辈人不先笑笑、不叫个叔啊伯啊婶啊的不说话。啥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啥叫“构建和谐社会”?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别看人家小亮没有多高的文化,却办了一件很有文化的事情呀!

    老百姓咋学谢延信

    2000多年前,孔夫子在《礼记·礼运》中勾画出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内容,形成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有资料表明,中华传统文化“二十四孝”中的郭居埋儿供母、丁兰刻木事亲、董永卖身葬父等故事就发生在焦作。撇开当时的局限性来看,这些传说不乏浪漫主义色彩和人文主义精神。与之相比,谢延信“32年替亡妻照顾病残家人”的故事一点也不逊色。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深入发掘谢延信大孝至爱所蕴藏的巨大精神财富。

    坐在西苑社区的街头,记者同几位退休老工人就“老百姓如何学习谢延信”这个话题聊了起来。

    今年69岁的韩凌学老人说,如今有的年轻人没老没少,兄弟几个比着“刮老”,老人还没提点意见,就给你来句“不照脸”的话。像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好好向谢延信学习,学学人家是怎样敬老爱老的。

    老中医张清波今年72岁,他对谢延信的岳父当初顶着侄儿们的压力,坚持让延信顶替接班十分赞同。他说,选接班人就是要选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对家庭没有责任心的人,到社会上也不会有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因此,学习谢延信首先要学他的责任心。

    年逾七旬的李泽运老人和66岁的辛兴文老人说,人不能忘本。有道是“人不孝,不可交”,连父母养育之恩都不报的人根本不能算是一个好人,如果当官也不是啥好官!

    说着说着,老人们又七嘴八舌地议论起如何成立西苑社区孝道协会的事情来。大家提出要向上级领导建议,将来由社区孝道协会定期评选孝子、孝媳和孝敬家庭,并参与社区成员在申请低保和升学、就业过程中的孝行评价工作,从制度上保证社会主义孝道观的有效确立。

    结束采访时,西苑社区主任冯秀丽告诉记者,该社区符合生育二胎条件的育龄妇女孟祥娟、杜秋云、汪宝琴,最近放弃了二胎指标,原因就是她们通过谢延信的事迹,认为“好女婿比儿子还顶用”不是一句空话。

    最后,记者用一位朋友的赠言结束这篇文章:

    “当一个人能够对自己负责时,他就具备了独立的人格和行为能力;当一个人能够对他人负责时,他就具备了价值并被他人所依靠。”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