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佛经串讲31—华严经解分22十地品之三第五地(4)

在上面,末学依据现实观察现实,发了一点感概。现在我们来回到今天的学习内容之中。请大家先看以下的经文: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愿力所持故

在上面,末学依据现实观察现实,发了一点感概。现在我们来回到今天的学习内容之中。请大家先看以下的经文: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第五地已,以善修菩提分法故,善净深心故,复转求上胜道故,随顺真如故,愿力所持故,于一切众生慈愍不舍故,积集福智助道故,精勤修习不息故,出生善巧方便故,观察照明上上地故,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

 

菩萨在这个五地当中,善修菩提分法,这个菩提分法,从广义上来说,是指三十七道品;从狭义上来说,是指七菩提分,也就是七觉支。由于经文中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个菩提分法是指的什么,所以我们把这两个意义都了解一下,而不去妄测他究竟是指的什么。菩萨善修菩提分法,随顺真如而修,以自愿力所持,自心的愿力和如来的念力相互联通,于是就受如来护念故,念智力所持故,得不退转心。这里,讲到了如来的护念之力。一切众生,要得到如来的护念之力,必须自己的内心要发起回向如来的愿力,只有如此,才能够使自心念力,与如来念力,如磁吸针,相互吸引而不分离。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用母子互相忆念来作比喻,也是说明的这个道理。实际上,一切生死众生,如同逃逝离开如来母亲的儿子,这个如来母亲无时无刻不在忆念儿子,如来母亲忆念儿子的心,是恒常具有而不间断的。但是作为逃逝远方而轮回生死的无明迷惑众生,就不一样了,由因他们的心,被无明所惑,被业障所缠,往往忘记了如来母亲而毫不自知。这个迷忘如来母亲的儿子,通过学习佛法,才知道他原来还有一个如来母亲。这样从道理上识得了自己的如来母亲之后,在事相上才晓得修习佛法,忆佛念佛,以自心所发愿力,念念回向如来母亲,与如来母亲的护念之力息息相通,从而得到不退转心。

 

现在我们来学习其后的经文:

 

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实知此是苦圣谛、此是苦集圣谛、此是苦灭圣谛、此是苦灭道圣谛,善知俗谛,善知第一义谛,善知相谛,善知差别谛,善知成立谛,善知事谛,善知生谛,善知尽无生谛,善知入道智谛,善知一切菩萨地次第成就谛,乃至善知如来智成就谛。

 

在这里,首先说到了四圣谛。我们引用一本佛法入门书中的说法,来学习一下这个四圣谛,以及与其密切相关的内容。四圣谛,其中的苦谛和集谛,是说世间的苦因集起法;其中的灭谛和道谛,是说出世间的道由灭成法。苦因集起法,就是世间的因果;道由灭成法,就是出世间的因果。所以这个四圣谛,实际上就是讲述世出世间的因果法,因此四圣谛和因果法密切相关。这个四圣谛的展开,就是十二缘起的流转和还灭,因此这个十二缘起,也和四圣谛密切相关。十二缘起的流转,就是世间因果;十二缘起的还灭,就是出世间因果。所以,实际上在这里彼此密切相关的佛法知识,有三个,第一个是因果,第二个是四圣谛,第三个是十二缘起,因此我们就把他们合并在一起来学习。

 

先来学习因果知识。

() 业力的因果律

「业」这个字,就是行为或造作的意思。凡是有意向的任何行为,出自身口意的,都可以叫做业。而一切善或恶的行为,都可以构成业。换句话说,业可以解作各种各样的主动意志识心造作力,或其所引起的结果。

由主动意志识心造作力,所产生的善恶无记等一切业,这些业的种子,都藏在阿赖耶识中。这些种子遇缘会产生现行,到了现行时果报分明,一定善因是善果,恶因是恶果,这就是所谓业力不灭的因果律。通俗来说,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业力的因果律,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人人自作自受,谁也不能相互代替。你现在所得的这个结果,就是由过去的那个因种而来,好比种子生出了果子,果子就是从那种子生长而来。这就是因果不昧,果一定是从因中的种子,开花结成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