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不灭的光芒。 一、 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 普天之下,古往今来,人人都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父母对于儿女,出于本能,有一种无与伦比的慈爱。为了儿女,他们甘受千辛万苦,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诗经》上说:“父母生我,鞠我,顾我,携我,长我育我,欲极之德……”意思是说,父母生我,养我,出入抱我,一切照顾我,长大些又教育我,父母对我的恩德无以言表。山东曲阜孔庙有一篇《劝孝良言》,把父母对儿女的爱描写得十分生动感人: “十月怀胎娘遭难, 坐不稳来睡不安。 儿在娘腹未分娩, 肚内疼痛实可怜。 一时临盆将儿产, 娘命如到鬼门关。 儿落地时娘落胆, 好似钢刀刺心肝。 把屎把尿勤洗换, 脚不停来手不闲。 每夜五更难合眼, 娘睡湿处儿睡干。 倘若疾病请医看, 情愿替儿把病担。 三年哺乳苦受遍, 又愁疾病痘麻关。 七岁八岁送学馆, 教儿发愤读圣贤。 衣帽鞋袜父母办, 冬穿棉衣夏穿单。 倘若逃学不发愤, 先生打儿娘心酸。 十七八岁订亲眷, 四处挑选结姻缘。 养儿养女一样看, 女儿出嫁要庄奁。 为儿为女把帐欠, 力出尽来汗流干。 倘若出门娘挂念, 梦魂都在儿身边。” 千辛万苦都受遍, 你看养儿难不难。 正是因为父母对儿女这般牵肠挂肚的爱,所以儿女从小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亲爱的情感,长大懂事以后,就想着要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种知恩、感恩、报恩的情感,就是孝。孝是人与生俱来的美好情感。孝字最早见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由上面一个“老”字和下面一个“子”字组成。《说文解字》说,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孝字的构成,形象地描绘出上面的老人呵护着下面的子女,下面的子女承奉着上面的老人,父慈子孝,十分和谐。 把人们这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是2500多年前我们的先哲孔子和孟子的功劳。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他指出,孝是一切人伦道德的根本,人们最高尚的行为就是孝。他又说:“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意思是说,孝亲就象天上的日月星辰那样有规律地运行,也象大地江河那样永不枯竭,它是人的行为规范和做人的准则。他不仅论述了孝的重大意义,还明确提出孝的内容。他说:“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对老人不仅要物质上供养,而且要尊敬,使他们精神愉快,不然的话,和饲养犬马有何区别呢?孝的内容除了“养”和“敬”,他又提出“谏诤”。曾子问孔子: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从前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没有失去天下。父亲有了谏诤之子,就不会陷自身於不义。所以,只要有不义之事,就应该谏诤。唯父之命是从,又怎能说是孝呢?可见,孔子并不赞成愚忠、愚孝。孟子则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孔孟的这些关于孝的精辟论述,成为高悬古今、照耀世界的真理。他们发掘、总结人性的真善美,并以之教化民众的伟大功勋,也使他们成为人间圣贤。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