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怀民 (此篇为复罗、陈二位友人书) 约略论儒道释三家的思想,儒家是极入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条很明确的入世之路;而道家是讲无为的,所有后天人伪之事,都被认为是多事的;佛家则是众生有感,菩萨有应,难度无缘之人。 中国人骨子里受儒家文化影响最大,尤其是读书人,忧患意识很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做事则已,一做就要做拯万民于水火的大事,社会责任感很强。 这种社会责任感,还是朝外驱驰,是属于修学的范围,是属于有为的范围,与道无涉,就初修道者而言,甚至是背道而驰。 在武汉和老罗谈佛法时,他就认为佛法比起基督教来,在入世方面做得不够,好像和社会有些脱节,没办法和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这一点困惑让他至今仍徘徊于佛陀与上帝之间,不知择何门而入。也许这是因为小乘根性的我对佛法的描述多多少少让他产生了误解,如果因此而断了他的法身慧命,那真真罪过不小。 昨天老陈来信,谈到这样一段: 人类在追求“加法”生活的覆灭路上越走越远,贪欲越来越多,真正修行的人应该多拉些众生“回头是岸”,告诉他们只有“减法生活”才挽救人类社会,人类需求“复古”! 也是从初发心时就上升到“挽救人类社会”的高度,从发菩提心的高度,这种初发心是可以理解和尊重的,但还是于道无关。 “道”这个东西很微妙,难怪当年把“老子”逼得说出“道可道,非常道”这样的绕绕话来,张居士说他和人谈起饮茶的“回甘”现象时,如果对方脸现茫然,他都恨不得伸手至对方嗓子眼里那地方挠两下。道也是这样,入道之人,互相交流,两言三语就能挠到痒处,彼此心契神合。那茶的回甘之味,须得自己品出,才能意会。 佛法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故在未培养到“出世”之心前,宁可不行“入世”之事,否则便与世法无异,整日营虑不休,即是剃了头,也是一光头俗汉。是故,初发心学佛者,还是关起门来,一心办道为好,否则以世法之心行佛法修行,自身官司难了,谈何济世度人?大安法师说过:不怕你不度众生,就怕你成不了佛。 以凡夫心、凡夫身去度众济世,无异不会游泳却跳下水去救人一样,结果是很清楚的。 以凡夫求解脱的角度来说,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种“避世”行为,但这种避世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我们在每天的回向文中既发愿“愿我命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也同时发愿“不违安养入娑婆”。这意思就是说,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是学本事去了,二是穿防护衣去了。有了度众生的智慧和能力,有了不入六道轮回的能力,再来度众济世,才是真正真诚和智慧的。 不要认为这是托词,以佛法展示给我们的,对于宇宙人生的更为宏大深邃的视角,社会责任感这个目标的确是小了那么一点点。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