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交流父母应“知道并做到”(2)

在妈妈眼里,琳琳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孩子,如:她今天说,“眉眉今天擦唇膏了,很俗气的。”明天又会说,“大卫坐他爸爸公司的车来幼儿园,神气什么呀!”琳琳家的长辈都比较豁达,家境也还行,可孩子怎么小小年纪

    在妈妈眼里,琳琳是一个“愤世嫉俗”的孩子,如:她今天说,“眉眉今天擦唇膏了,很俗气的。”明天又会说,“大卫坐他爸爸公司的车来幼儿园,神气什么呀!”琳琳家的长辈都比较豁达,家境也还行,可孩子怎么小小年纪就如此看不起人呢?
 

    很多家长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些消极的细节上,却看不到良好的整体形象。如:孩子不合群,真是槽糕。拥有这样的认知曲解,很有可能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强化负面的东西,忽略正面的事实。尽管爸妈依然可以利用所学会的各种沟通技巧,但结果可能是南辕北辙。
 

    应对策略:聚焦解决,而非问题本身,大声问自己“我看到的杯子是一半空的,还是一半满的”?

    当我们强调缺点的时候,大家的注意力都会集中在那里,有时会忘记那或许是一个事情的两个面,就像如何看待一只半空半满的杯子。事实上,那个孩子虽然在一个集体中显得不很合群,但在注意力和思考力方面都远远优于其他孩子,整体上绝对不比其他孩子差,关键要看家长是否能拥有一双识别孩子优点的慧眼。就像琳琳,愤世嫉俗的背后有着一颗好胜的心,善加引导,完全可以化为向上的动力。
 

    原因5:绝对化陈述

    小泳2岁时,妈妈就教她唱歌跳舞,现在孩子上幼儿园大班了,妈妈每周六、日仍然带着女儿辗转各个培训班,她对女儿的要求很高,“说好的时间不能迟到”,“老师的作业一定要完成后才睡觉”……妈妈像一个停不下来的、精准的陀螺,这让女儿觉得生活好累,妈妈好可怕!
 

    小泳妈妈有一个精确而固定的观念,认为“我和孩子就应该这么做”,并高估了不这样做的严重后果。例如:孩子必须每天弹琴2小时,否则我们所有的心血将前功尽弃。这样严格和不容商量的语调,会令亲子关系过于僵化,缺乏足够的弹性。
 

    应对策略:用“更喜欢”来代替“应该”、“必须”、“不得不”。

    或许您可以用“更喜欢”三个字来表达您想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比如,妈妈更喜欢你能坚持每天弹琴2小时,毕竟我们之前已经为此付出蛮多努力了。
 

    常常在想:

    其实,所谓的亲子沟通,如果自己还没有“通”,就无法拥有更多看待事物的角度,纵然有很多沟通的技巧也未必能有好的、持久的效果。父母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或者换句话说,是孩子给了父母一个再成长的机会,所以,多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吧。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