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怎样做·好父母》 作者: 钱诗金 钱丽 叶先生的儿子今年读初三,在他读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期末考试语文和数学都考了满分,于是叶先生就带他去吃了一顿。当时孩子兴奋不已,之后的考试中也多次拿到优异的成绩,叶先生也就一次次地奖励他,从吃到买四驱车,再到配呼机……终于,叶先生感觉到孩子对奖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去年,由于孩子的成绩进步比较明显,曾要求家里奖励他一部手机,在他的软磨硬泡下,叶先生让他如愿了。中考将近了,昨天,他居然给了叶先生一张纸条,上面列有不同档次的成绩相对应的奖品:考上市重点高中,要求奖励一台笔记本电脑;考上区重点高中,要求奖励一部数码照相机…… 据孩子说,班上其他同学家里有很多都设有类似的奖励,他们把这称为“家庭奖学金”。叶先生对此感到担心:别的家长提供这样那样的物质奖励,给孩子学习提供“动力”。自己如果拒绝孩子的要求,会不会让孩子对学习有所泄气。可是给孩子价格不菲的物质奖励,孩子今后到底会是为了什么而学习? 过分的物质诱惑对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很不利,鼓励教育是必要的,但不赞成把经济利益同学习成绩相联系。中小学生思想上还不成熟,尚处于懵懂状态。家长给孩子明确的物质奖励,很容易让他们把这个当做学习的内驱。一旦在同学中形成攀比风,对孩子品格培养的负面影响就会更大。 孩子对物质奖励的要求越来越高,胃口越来越大,是由于家长行为的误导,而这种误导往往就是从一顿肯德基、一把玩具枪开始的。家长最初给孩子物质奖励的出发点无非是鼓励一下孩子的学习热情,起初送的大多是一些小礼物,随着这些“不值钱的小礼物”逐渐变得司空见惯,家长就相应加大了资金投入,以求得对孩子学习积极性的有效刺激。这样,对思维还未定型的孩子们就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们开始凭借自己大大小小的成绩挑选各种档次的奖品,认为这些奖励是天经地义的。学习目的已经发生扭曲,他们认识不到学习是为了自己,而误认为是为了家长,取得成绩就应当得到“报酬”。这种商品经济的思想居然和孩子的教育联系在一起,不得不引起广大家长的思考。 家长该给孩子奖什么?家住上海徐汇区的刘先生坚决反对给孩子高额物质奖励,他说:“去年儿子中考结束后,我送给他的礼物是带他去旅游,整个旅游计划的行程都由他自己安排。我给孩子买了很多地图和游记书籍,给他一笔预算让孩子自己挑选出游目的地。让我稍感意外的是,孩子通过网络预先了解了不少敦煌的历史文化,而且把行程、住宿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最后,刘先生和儿子花了半个月的时间把敦煌游了个遍,儿子对父亲的这份特殊礼物非常满意。 家长黄女士说:“我的女儿只有四岁的时候,我送给了她第一个洋娃娃,这个洋娃娃直到现在还被她珍藏着。”黄女士的女儿现在正在国外读硕士,她给女儿挑选的每一份礼物都希望培养起女儿的爱心和责任心。“女儿十岁的时候,我又给了她几条小金鱼,我们希望她知道只有学会关心照顾别人,才能对自己真正负责。送给她洋娃娃的时候,我们和女儿一起给娃娃取名字,告诉她这个洋娃娃以后就要归她照料,洋娃娃的每一件衣服都是我和女儿一起设计缝制的。”黄女士表示,送给女儿礼物不仅仅为了让她喜欢,重要的是要她学会去“爱”。看来,对孩子的奖励还真的大有学问呢!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