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和:佛教的物质观

刘先和,物质观

  佛教诞生二千五百多年来,在世间人生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几度昌盛,几度衰竭,时而被人污染神秘,时而被人怨起贬杀,很难以其本来面目真真切切地显示于社会,应了“好事多磨”这一条世间哲理。由佛教这种长久坎坎坷坷的进程,造成不少人对佛教的误知误解。剖析所有误解,我以为最为普遍的误解是将佛学视为一种空洞的学说,视为对未知世界、理想世界的一种构想,是一种渺茫的精神寄托。由此认为佛教对现实世界是视而不见的,是不正视现实的;或者说对现实世界是无能为力的,是束手无策的,是回避的。因而许多人轻视佛教,不承认佛教的社会价值,有人甚至认为佛教是闲人之学,认为佛教与现代科技十分发达的现实社会是格格不入的。
  要从根本观念上改变一些人对佛教的这种偏知偏解,确立佛教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我以为加强对佛教理义的宣传是十分重要的。结合世人的特点,讲解佛教的物质观是一个十分有效用的宣传教育重点。
  佛教的缘起与其他知识学科一样,是对物质世界的思想研究而起的。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正是由于对物质世界的众多变化现象产生质疑,对生命的生老病死诸种变化感到迷惑不解,由此深究,艰辛体证,直至提出心物变化的真谛,觉察出宇宙万物成、住、坏、灭的根本。在他以后的四十多年生涯中,他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将他的所感所悟告诉人们,启迪人们的心智。因为人们生活在世间,释迦牟尼的一切宣讲都没有离开世间,因为人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之中,释迦牟尼的解说都立足在物质世界中。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佛学对物质世界的种种现象都有解说,对物质世界的一切变化都十分明朗地揭示出其中的奥秘。因而佛教的物质观是值得人们认真去参学的,即便是在科技十分发展的现代社会,学习佛教的物质观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生命无不有重大的启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列出两个问题作初步的观察。

一、四大是万物的基础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物质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本体,而一切物质的本体是同一的。这种理论归纳起来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宇宙间无以数计的物质间的差别,只是这同一本体的诸种变相而已。佛教剖析物质的结构时指出,一切物质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因素所组成,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生物都不过如此。这里的“地”是指一切有阻碍的固体,“水”是一切流质,“火”是一切有温暖作用的热能,“风”是一切流动的气体。佛教认为这四大是万物之种,一切物质的变化,不可胜数的种种物质的生灭都是这四大的聚散离合。这四大物种为什么会构成物质世界的种种变化呢?因为地、水、火、风四大物种都具有空性。正是这种空性的特点,四大物种便会此散彼合,川流不息,导致宇宙万物生灭循环。这空性便是活力,空性是万物变化的特性。在这里值得强调的是,佛教所讲的空,并非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什么也没有”的意思。佛教指的空是一种特定的境地,也可以说是物质形态的一种特殊状态,或者说是物质的一种“能”的状态。现代物理学中不是有一个“物质不灭”定理吗?什么不灭呢?是物质的具体形态灭时,而物质的质量、能量不灭。此灭彼生的物理定义与佛教中的无生无灭的理义如此相融,人们应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觉醒一些迷妄。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2000年1月22日一期上的一篇题为《无限的能量》的文章指出:真空并不空,其中蕴含着大量的能量。科学家现在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极富想象力的装置将其利用起来。科学家们已经意识到要向真空要能量,这无疑是对物质世界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是对物质本源上的一次深层的探索。相信随着人们认识上的深化,对佛教所指的物质的空相有更为贴切的认知。佛学将一切物质均称之为色法,色法共分为11种,就是眼、耳、鼻、舌、身、色(颜色)、声(声音)、香(气味)、味(味道)、触(一切令触觉生起的法)、法处所摄色。法处所摄色又分为五种,即极略色——肉眼无法看到的,极其细微的色;极迥色——肉眼无法看到的,极其远的色;定果色——由禅定所变现的色;受所引色——由持戒律所引起的色;遍计所执色——并非实有却由意识错误执著为有的幻象。佛学对物质结构有由粗至细的分析,如微尘可分析至邻虚尘,邻虚几乎等于虚空,这时物质的形相已失去,从物质的角度看己成为非物质状态,由此进入物质的空性。这种空性可转为色,色也可变空,这即是佛经中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气即是色。”(《心经》)的真实含义。现代科技的进步已经将物质从分子分解到原子,由原子分解到质子、中子、电子直至夸克,这种对现存物质逐层分解到相当程度时,当代高能物理学者们又提出到宇宙中去寻求“非物质”、“反物质”、“暗物质”。无疑这是一种思维上的跳跃,是认识论上的进步。当然,靠物质的手段去寻求“非物质”,能否成功,还令人质疑。
  到此人们难免要发问,佛教所讲的组成物质的四大物种又是从何而来呢?这就是一个大问题。佛教认为,四大源于一切物质的那个同一本体,佛学将这个同一体取名为“真如”。佛教虽然给这个同一体命名为真如,但我们切不可以用常规的思维去设计这个真如,去思考这个真如。
  佛教认为,这个真如是恒久不变的,而宇宙万物产生只是真如的种种动态之相。正好如平静的海水一旦动起,便可以生出千变万化的浪花一样。宇宙的生成也是这个道理,真如本体与真如动相的相持作用,如此久而久之产生四大之种,从而生成物质微尘。佛教依其物质的动静二相将物质分为两类,即所有静态的物质体性均相同,这就是虚空现象,而动相的物质体理就各有千秋,这就形成物质的各种色相、千姿万态。
  懂得佛教关于物质的本源以及四大物种的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一切物质的现象是大有启示的。从而我们也从此原理得知,一切物质的生成取决于我们人类的摄取能力,认识的能力,一切科学家的功绩不在于创造,而在于他的发现。我以为综观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无一不体现这个道理。人类不可能凭空创造什么,而是发现什么以后,再去利用这种发现。

二、业是生命的根本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