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险以不乱为定力,济物以慈悲为根本”两句,告诉我们对待突发事件应采取的态度,以及培养慈悲的情怀。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的一生,随时都有可能遭遇到不幸事件的侵扰。且不说像汶川大地震那样的天灾,就是一般的遇险也往往会使一个人不知所措,以至于失去解救险情的最佳时机。所以百丈禅师劝人在遇到险境时应当保持镇定,心不惑乱,这样,当你遇到险境之时,就有可能急中生智,使自己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百丈禅师还认为,慈悲心是一个佛教信徒应该具有的基本品格。只有具有慈悲心的人,才能救拔众生痛苦,给予众生欢乐。佛教认为,慈悲具有五德:一、拔苦予乐。二、诸佛护念,龙天爱戴。三、令众生生起信愿行。四、为有情所依怙。五、佛道之根本。具有慈悲心的人,当他们看到受苦的人,就会发自内心怜悯他们的疾苦,并尽己所能地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而且,他们济度别人是无条件的,从来不会想到要别人将来回报自己的恩德。所以,当我们要帮助别人之前,应当以慈悲心为根本,只有以这样的心态来做事,才会得到龙天的护佑。 从以上对百丈禅师丛林要则的解读可以看出,百丈禅师对丛林建设、学习修行、为人处世、个人修养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希望这些要则能够在丛林中得到实行。至今一千多年过去了,百丈禅师的这些名言警训果然在丛林中流传不衰,并成为指导我们学习修行,为人处世的理论指南。唐代诗僧寒山子的思想以“似儒非儒,非儒亦儒;似道非道,非道亦道;似僧非僧,非僧亦僧;似俗非俗,非俗亦俗”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诗歌以“它的高远空灵、清新直白、朴野骇俗、不拘格律、亦诗亦偈的特色”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在现存325首寒山诗中(依项楚先生《寒山诗注》),有咏月诗28首,占到了总数的十二分之一,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早已有学者注意到寒山的咏月诗了。如“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一首,被台湾著名诗家胡纯俞先生评为上品,称其“清风亮节跃然纸上,后二句笔势尤见雄拔。” 禅本来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然而入禅之门和悟禅证道都还需要文字的表达。“所以不立文字者就是不执着文字,但又不能离开文字,还是要用语言文字作标月之指,‘因指见月,得月之指’,这就是语言的功能。开悟是参禅的实现,悟道后不仅有大彻大悟,通透澄明,得大自在,而且有心无挂碍,不生不灭,万世俱寂,进入到心灵的最高审美境界,这种喜悦常为禅诗来表现。寒山子长期生活在天台山中的寒岩和明岩,都是巨大的岩石,并有岩洞,洞前有溪流,是为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这里重峦迭嶂的环境,创造了深邃空寂的氛围,实现了个人身心与自然山水的融合。启发了自家本性的观照,感受了禅悟法喜的澄明,得到了心性精神的自由。在寒山子咏月诗中,就有禅悟之诗。“所谓开悟,就是取消了主、客观的对立性。开悟就是证悟了空理,也就是见到了真如,更是见到了自己生命本体的本来面目”禅悟之诗抒写了诗人悟得自性真如,回归本心,发现自己本来面目时的欣悦体验,实现物我融入一体的境界。 原文摘自《寒山寺》2010年第6期 作者:悟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