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存辉:要相信中华文化的力量——追思南怀瑾先生
南怀瑾老师(谱名:南常铿)为乐清南宅太祖殿题写的楹联: 百代渊源河洛東南留一脈;千秋忠義神靈海上有孤臣。
作者:南存辉 2012年中秋月圆前夕,族伯父、恩师南怀瑾先生圆寂于苏州吴江太湖大学堂。怀师一生功德言,青史自有公论。而老师对晚生后辈耳提面命、谆谆教诲的和蔼音容,宛在眼前。 记得2011年中秋,我去拜望老师的路上,给他发短信,说起在安吉高山搞现代农业,助山民脱贫,自己在山上种了些有机果蔬奉上,并写了一份短信清单。相见之后,老师很高兴,当着大家的面说:“存辉是我看到第一个会用礼单的人,礼单是中国文化,古人送礼一定有礼单的。你怎么知道用礼单?”怀师吾道不孤的喜悦溢于言表,命秘书取出一尊佛像相赠,说是“今天特别高兴要给存辉奖励”。 中华文化以诗礼传家,同学告诉我,老师每见文化复兴迹象,纵是细微之处,也必大喜过望。怀师一生念兹在兹,唯恐我华夏文化绝学不续,行而不远。每逢有领导前去拜望,怀师总是对他们强调,世界强大民族之间的竞争,最终争的是意识形态,也就是文化内核的较量。 一次,怀师以好莱坞电影为譬喻,说明西方文化是如何吸取中国文化,通过各种现代化手段起到教化众生、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与方向的。领导好奇地问:“老人家也喜欢看电影?”怀师答道:“是啊,电影我很爱看的。《盗梦空间》你们看了吗?看得懂吗?”随后深入浅出讲解了这部美国大片和《阿凡达》中所隐含的西方人认识世界的视角和方法,汲取了中国文化的一些精髓比如“意识”、“空间”等。 西方有人对中华文化有“原地踏步”一说,怀师则谆谆告诫我们,旧邦有新命,要相信中华文化的力量,不可墨守成规,不光诵读经典,更要身体力行。 《论语》记载曾子的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一般训诂都解作隆重丧葬、孝敬祖先,能增进民间道德。而怀师引用佛教中“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思想解释这句话,认为终是指结果,远是指导致结果的最初起因。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圣人们非常重视一件事情的动机,从根源上消除形成争议的起因,道德风尚自然醇厚起来。老师援释入儒,信手拈来,不抱成见,不袭前人,不拘门户,这种面对经典的态度令后学受益匪浅。 我读《论语》“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联系到企业经营中的一些事情,有所感悟,特地到老师处请益,“四十不惑”中的“不惑”到底是不会惑还是不要惑?怀师问:“你看呢?”我答,我四十岁的时候,以为人生四十就不会迷惑了,到了现在将近五十才发现,四十岁事业初成,面临各种选择,各种诱惑,这句话解作四十岁的时候不要迷惑更好。老师笑称:“答比问好。”他鼓励后学用自己特有的生命体验去理解经典,不做亦步亦趋的句读之儒。 怀师不光解读、提倡中华文化,更身体力行。访客上门,怀师一概肃立迎客,我去请益,老师则安坐,笑称:“存辉是我侄儿,按礼我不起身了。”南氏先祖避靖康之难,自河洛南渡瓯江,先墓厝于乐清磐石,年久失修,想要重新修葺,但先墓所在的山上,到处是坟,后辈想要改建,其他人不肯迁移,僵持住了,当地政府也很难处理。后来,难题报到南师那里,有一次我去见他,老师吩咐我,跟领导讲,这个坟呢,是要修的。但矛盾怎么解决?他说,中国人安土重迁,我们的祖先是祖先,人家的祖先也是祖先,我们把自己祖先的坟修好,安好,让别人的祖先迁走,就不安了。还是都不用迁了,安就好。且若有孤坟,也把它修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少有人能有怀师这样大智慧去身体力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