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金莉:弘扬中华文化 促进社会和谐

刘金莉,传统文化

  今天我和大家谈的话题,叫“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我讲三点:第一个就是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念,第二就是中华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第三我们特别重点讲一下中华文化对于我们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一)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念

  首先我们看一看第一个问题,中华文化中的治国理念,我们现在都讲构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究竟怎么样才能达到?昨天我们听周老师讲课,说中国古代都是大道至简,中国人认为治国很简单。怎么简单?在《论语》上我们可以看到一段话,孔子到卫国去考查,冉有给他驾车子,孔子就说这个地方人口已经很稠密。冉有就问,既然入口已经很稠密,还应该做些什么?孔夫子就说要“富之”,要使人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既然人们已经很富裕了,还应该做些说明?孔夫子又回答了两个字:“教之”所以在孔夫子看来,只要富之、教之,就可以把这个社会引向和谐的局面。在我们党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很多的理念,都是和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在六中全会上我们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和儒家的理念是相符合的。但是儒家也同样看到,在经济发展以后,如果缺少了对人民大众的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个社会就非常可怕。

  比如说在《论云》上,孔夫子并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就是说富与贵是每个人都想得到的,但是要通过不正当的、不道义的方式来获取它,即使能够处于富贵的地位,我也不处于富贵的地位。他还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通过不道义的方式获得富贵,这对我来说就像天边的浮云一样,意思是说这个我毫不相关,我是绝对不会去这样做的。所以孔老夫子不反对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他反对的是那种以不正当的方式获得富贵的做法。在人们富贵之后,如果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就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昨天周老师根我们分享《中国人剽悍的一日》这个文章,告诉我们如果缺少伦理道德教育,就会出现《孟子》上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就是说人们吃饱了饭,穿暖了衣服,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但是却没有良好的道德教育,这个时候人们就和禽兽差得不远了。既然我们要“教之”,我们就必须提出一种全社会可以普通遵守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提出以后,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就是要让大家有个普遍遵守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是怎么提出来的?绝对不是领导者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领导者在对自然和社会秩序进行了深刻的观察、理解之上,才提出来的,所以古人在《易经》上有两句话:“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儒家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观念,绝对不是圣人随心所欲、主观武断地提出来的,他是在观察了自然界和社会人伦关系、秩序的基础上,才提出来的。我们讲到道德,首先就是道然后才是道德。什么是道德?道德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秩序,或者规律。而“德”在《说文解字》上,和“得到”的“得”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他通过对宇宙自然秩序的理解和洞察,得到规律,然后按着道的规律去做,这才是有德的人。所以我们从这里知道,圣人提出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是随意的,而是奠定在对宇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秩序、规律的理解和洞察的基础之上的。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究竟有哪些秩序和规律,让我们来遵守、来学习?在《易经》上有句话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谈到阴阳很多人就觉得这是很玄虚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可以从自然界的现象中观察到这个道理,比如说有日有夜,有寒就有暑,有春夏就有秋冬,有潮涨就有潮落。从这些自然界的现象来观察,都是一盈一虚、一消一长,而我们把这个道理用来观察人世的变化,又何尝不是如此?比如说人世的一治一乱,人心的一忧一喜等等,也都体现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所以一个人如果懒惰,那就一定会有突然倒下来的时候。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叫“富不过三代”。我们看第一代创业的人,往往都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兢兢业业,可以说用自己的双手打下了一片天体,创造基业。到了第二代虽然条件好了,但是他们耳闻目睹父辈创业的艰难,所以还知道克勤克俭,励精图治,使这个事业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到了第三代,因为他们一出生就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活条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没有体会到祖辈和父辈创业的艰难,更不知道什么叫做克勤克俭、励精图治。所以久而久之,不仅忘记了祖宗的家风,而且还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样就会把祖辈和父辈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基业给败光坏了。当然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这个富不过三代也变了,变成了富不过几代?两代。两代还好,有的是富不过一代。就是说在这个人开始的时候,通过辛勤劳动致富发达起来,但是随后就过起了骄奢淫逸的生活,结果这一代还有过去,就已经破败不堪。虽然那个富不过三代变成了富不过一代,但是他没有超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德道理。

  所以中国古人也常用太极图来表示天道的道理,我们看这个太极图半边是阴的,半边是阳的,中间还有个界线,如果过了这个界线,那就意谓着阴阳失去了平衡。阴阳失去了平衡会怎么样?那就会引起变化,这就叫阴极则阳生,阳极则阴生。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消极必长。然而我们读史书的人会观察到,在历史上也有很多有道德、有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的家业不仅仅承传了两代、三代,而且承传了百代,甚至千代,这些人又是怎么做的?这些人恰恰是能够洞察一阴一阳之谓道德道理,他们教导子孙要谦卑退让,舍财不贪,克己利人。比如说我们熟知的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范仲淹在年轻的时候家境非常贫寒,他自己家没有钱,就来到一所寺院读书。在冬天很冷的时候,他煮一锅的稀饭,把它冻成了冰,然后划成四个格子,每一顿饭只能吃其中两格子的稀饭,过着非常艰苦的生活。他就是凭着这样刻苦努力的精神,后来考中了科举做了官,直至做到了宰相,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范仲淹并没有因此就过起骄奢淫逸的生活,反而拿出了钱来兴办义学、义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