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闻的佛子可以从经论中学习到如何是真实的皈依三宝,诸佛威德如何伟大,五浊恶世如何苦恼等等,前方诸佛无量相好吸引之,后方众苦逼迫,皈依心切,这样念佛,就不是那么干巴巴的,而是包含感情,如此则成就念佛功夫成片的速度极其迅速。 6.6、修学资粮 《瑜伽师地论》卷20云:“又毘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毘钵舍那,就是观的意思。修学观行的人,最开始修学最重要的是找一位对于观行有正确体验的善知识或者善友,作为教导自己的老师。奢摩他,就是止的意思。修学奢摩他的重要条件就是持戒清净。其实修定的资粮有很多,但是在众多的资粮中,以严格持戒最为重要。在如上修学定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持戒清净——最起码五戒必须丝毫不犯。 6.7、动中定力 初学由于不能很好地在动中专注于所缘,所以很容易把散乱当成动中功夫。散乱与专注是相对的,这在静中念佛中很容易区别。但在动中功夫中则容易被迷惑,以为能够一边念佛一边做别的事就是动中工夫,其实不然。定力的特性,就是专注和持续——无论动中还是静中,违反了专注和持续,就不是定力。修行动中功夫的时候,一边做事一边念佛,一定要保持专注念佛,心中所专注的对象,一定是时刻明了的(所以反观是否在念佛则无必要)在此基础上,能够做简单的动作,进而能够做复杂些的动作,如此递进,这才是正确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叫做“骑声盖色”或者“穿声透色”。 练习的时候,心中用力的方向是,自己在念佛,而不是一边动一边念佛;在此基础上做简单动作(比如缓慢地拜佛、经行等),在简单的运动中去练习对念头的专注。只有这样,动中定力才能很快地提高。有些人一上来就觉得自己要一边动甚至做复杂的事情的同时就能念佛,实际上是在散心念佛,这不是在练定力,这是散乱,对于专注力和持续力的培养并无多大帮助,因为专注已经没有了,这样就只能叫“混声同色”了。 动中功夫,练习的是动静如一:动中要尽量保持与静中一样,能够清晰地、持续地专注于所缘。这时,由于定力能够凝定身心的作用,其动作、言语会变得缓慢,所以动中定力比较好的人,其语速、身体的动作,都是相当轻柔的。当然,如果不能保持(初期一般很难保持),作意的力量要适中,不能太用力(如前文所述),知道这个方向就可以了。 七、总结修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特别是初禅及以上的禅定,非常的不容易证得,并且很容易失去。所以针对这样的情况,较好的修学次第是:先修学基本的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以此定力,去修学智慧的观行,伏、断烦恼。当烦恼被断除以后——特别是跟五盖相关的烦恼,则能显发禅定,并且也不容易退失禅定。 知道观行对禅定的重要性以后,就可以合理安排修定的时间和方法。在知道正确的修定的方法下,应该安立适当的所缘,练习专注力和持续力,然后顺入观行当中。佛法讲究的是现观的智慧,单纯的修定,是无法获得智慧的,观行,才能获得智慧。由止的修学,渐变到观行的修学,这是本文最后的一点建议。
《成唯识论》卷5 (CBETA, T31, no. 1585, p. 28, b25-26) 《六门教授习定论》卷1:“言所缘者,有其三种:外上及以内,此三所缘生,应知住有三,自体心无乱。”(CBETA, T31, no. 1607, p. 774, c24-26) 《六门教授习定论》卷1(CBETA, T31, no. 1607, p. 774, c27-p. 775, a1) 《六门教授习定论》卷1(CBETA, T31, no. 1607, p. 776, a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