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三大弊端:叫苦,抱怨和冷漠(2)

表现在人性中的这种叫苦和抱怨的普遍的,但是冷漠却是大人物最普遍的。大人物有一种冷漠的因素,这一方面是来自理性,一方面是来自理智。由于对叫苦和抱怨的超越,大人物就有惊人的冷漠。在冷漠中凸显理性和理智。

表现在人性中的这种叫苦和抱怨的普遍的,但是冷漠却是大人物最普遍的。大人物有一种冷漠的因素,这一方面是来自理性,一方面是来自理智。由于对叫苦和抱怨的超越,大人物就有惊人的冷漠。在冷漠中凸显理性和理智。所以,大人物再也不能嘻嘻哈哈和哭哭啼啼,一种惊人的冷漠巩固了理性和理智使其可以驾驭自己和世界。尤其是对自己的冷漠,大人物对待自己比对待别人更加冷漠。这就是克己的冷漠。

人的成长必须经过叫苦和抱怨,但是最终一般人在叫苦和抱怨中走不出去,少数人走出叫苦和抱怨,最终变成冷漠的人,理智和理性的人。人是随着弊病成长起来的。叫苦和抱怨也使人必须的精神蜕变过程。就像孩子叫苦和哭哭啼啼,最后却不再向父母说自己的苦,也不抱怨父母,这就成熟了。

看看文化史,是不是叫苦的历史?“砍砍伐檀兮,置之岸兮”,这种叫苦就是文化的最真实反映。文化几乎把叫苦作为一种宣泄方式。其次是抱怨,“硕鼠硕鼠,无食我薯”,诗经中的叫苦和抱怨是普遍的。在思想史中虽然是理性的,但是孔子,老子都有叫苦和抱怨,最终归于冷漠。庄子是叫苦和抱怨之极,他的抱怨变成另一种形式,就是超越对象,以逍遥游的形式----实际是无可奈何的。孔子的叫苦和抱怨都是很典型的,”天丧予,天丧予”,抱怨是重复性的,叫苦也可以是唠唠叨叨的。这都是人是处于艰难困苦的时候的正常的反映。孔子虽然是不怨天尤人,但是还是在论语中有许多的抱怨,他抱怨的主体对象是天,命,天命。他自以为是的支撑对象也是天。“天生予德”,孔子为叫苦和抱怨树立的方法论。就是以另一种形式进行叫苦和抱怨。就是读书转变。老子的叫苦是智慧性的,是对智力的对象的疑惑之叫苦,“吾不知其名,强谓之道”,“道可道非常道”,这实际是智力的叫苦。对要思考的对象不得而知的叫苦。其次是抱怨,老子抱怨孔子的礼仪之类,“礼者,忠信之薄,乱之始也”。最大的抱怨是“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简直是抗议了。但是老子的叫苦和抱怨比孔子少。一句“顺其自然”把所有的叫苦和抱怨都消解了。

叫苦的本质是忍耐,人不能忍耐就会叫苦,抱怨的本质是不公平,所以,叫苦和抱怨的目的是积极的。叫苦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帮助,抱怨是希望公平。而当这二者都不能实现时,就回到最终的---冷漠。冷漠是社会进程中不断实现的理性。大城市就比农村冷漠。知识分子就比一般人冷漠。西方人比中国人冷漠,所以冷漠的形式之下是反思,反思的结果是理性。这种转变是别人不知道的。社会文明会使社会越来越以冷漠的形式出现,法律是冷漠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冷漠的,道德也是冷漠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存天理,灭人欲”,这都是冷漠的表现。医院的治疗,在各种射灯和手术刀之下死去的人也是冷漠的。所以,文明的发展不断把机器的冷漠变成人的冷漠,只有冷漠的人才能排除各种情感的干扰,才能冷静的处置事件。

人是不是在叫苦和抱怨之后变成终极冷漠的人?人的非理性是机器大工业之后,在现代化之后是不是变成冷漠的?人的异化是不是机器人?这是值得思考的。随着现代化的深入,人性的变化可能是逐步把叫苦把抱怨变成冷漠。冷漠可能会是人的一般性界定。理性也表现为冷漠的。冷漠的人,就是酷。一种新的人格。人们可能会见到人的成长的历史叫苦,抱怨最终冷漠,不仅是对自己,而且是对别人,对外在的世界。人的冷漠会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认识别人,认识世界。这里冷静是不是也具有冷漠的性质?理智是不是表现为冷漠?哲学家和思想家比文学家艺术家冷漠。这是为什么?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