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三大弊端:叫苦,抱怨和冷漠

人性的三大弊端——叫苦,抱怨和冷漠 人可以在叫苦中寻求帮助,但是这是绕着弯子的,既然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以叫 苦的形式呢?叫苦是把自己的负面暴漏出来叫人看,以博取别人的同情。这实际是

人性的三大弊端——叫苦,抱怨和冷漠


人可以在叫苦中寻求帮助,但是这是绕着弯子的,既然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以叫苦的形式呢?叫苦是把自己的负面暴漏出来叫人看,以博取别人的同情。这实际是委屈求人的一种方法。人可以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叫苦,这是认识问题,叫苦是认为世界别人对自己不公平,这是太自恋的结果。老是哭哭啼啼叫苦的人使人厌恶。因为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苦,只是多数人没有叫苦,只是在默默地生活

抱怨是叫苦得不到帮助时的升级。抱怨比叫苦更加深刻,就是因为抱怨已经转向客观,怨天尤人。把自己的问题推到外在,已经是外界寻找使自己受苦的原因,这就带着微微的恨意了。抱怨是恨意最弱的时候,但是抱怨已经昭示了一些敌对的情绪。人们抱怨的时候不像叫苦的时候把责任归到自身。

冷漠是在抱怨得不到呼应的时候出现的,冷漠是把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隔离开来,既然世界和自我的苦是毫无关系的,自己也无法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何必对别人同情?这样冷漠是对叫苦和抱怨都得不到呼应时的最后安静。人在冷漠中把叫苦和抱怨都沉默下去。这样精神就固化了。世人的冷漠可能都要经过上述的过程,叫苦----抱怨----冷漠。最终冷漠成为人生的基本状况。人与人的关系就在冷漠中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状态。

叫苦中自我意识凸显,把自我看成是一种特殊性的存在,为什么世人不关注自己?为什么自我如此这般的存在无人理解?所以,叫苦实际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凸显。抱怨是环顾别人和世界,自然外在的一切,把自己的苦归于外在,这是一种转向,转向世界。

自我意识转向外在世界和别人时,才算把一个自我客观化过程完成了。其次冷漠是对自我和世界的关系的处置。这种冷漠关系说明,自我与世界是漠不相关的。才显示出独立性是什么。冷漠是感性的,但是冷漠的客观性是自由和独立。人在冷漠中既不被别人干扰,也不被自己的自恋干扰。自己才是一个完全的人。

虽然人经过叫苦----抱怨-----冷漠是不好的,叫苦和抱怨是人最被人看不起的毛病,但是随着叫苦和抱怨,人最终在冷漠中成为成熟的人。冷漠也是一种客观性的精神,不为情绪和冲动刺激,在冷漠中,人的自我意识成为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冷漠地对待自己的苦,不如意,以及别人的冷漠,也以冷漠看待自己和别人,这似乎把人变成机器,但是人在这样的过程中悄悄滴成熟。

叫苦是感性的,抱怨是错误地寻求客观的原因,是错误的知性,但是冷漠是客观的,是理性的。理性的人基本是冷漠的,不动情的,这样人才能形成一种客观性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外在看来就是冷漠。实际上在冷漠之下叫苦和抱怨都被自己压抑下去,不再叫苦,不再抱怨,人就成熟了。

如果把抱怨看成是人的成熟的标志,那么在孔子晚年还带着抱怨,抱怨天命,孔子一辈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抱怨,孔子没有把自我的“命”看成是一种客观性,而是抱怨“天”,也畏惧“天命”。这样孔子在实践中还未成熟。固然孔子在理论上提出了“仁”这种理念,但是也没有完全消除叫苦和抱怨,孔子不是冷漠的人,就是因为“仁”。

老子也有一些抱怨的话。“绝圣弃智”之类都是。老子的自暴自弃的话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这样的生活实际谁都不喜欢,但是老子出于叫苦和抱怨最终转向---冷漠。老子的冷漠变成道的独立性。“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大海”。

耶稣基督没有叫苦,也没有抱怨,但是最终还是冷漠地对待自己,走向十字架前对出卖自己的人保持冷漠,这是一种使人吃惊的冷漠。对待死的冷漠。耶稣基督的冷漠和热情交叉出现。耶稣基督对父母的冷漠,对家人的冷漠也是突出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