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十大行愿随喜功德--随喜的意义(3)

佛世时,释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极为崇敬、信仰佛法。经典记载:释提桓因过去生曾为商人,某次,在经商的旅途中,经过一座倾颓的佛寺,由于不忍见到寺院败坏,于是发心重整寺院。当时,他的三十二位伙伴,见他如


  佛世时,释提桓因是忉利天的天主,极为崇敬、信仰佛法。经典记载:释提桓因过去生曾为商人,某次,在经商的旅途中,经过一座倾颓的佛寺,由于不忍见到寺院败坏,于是发心重整寺院。当时,他的三十二位伙伴,见他如此发心,深受感动,都纷纷出钱、出力随喜帮忙,共同修建这一座寺庙。由于共同建寺的功德,他们后世一同感得生天的福报,释提桓因为忉利天宫的天主,其余三十二位则成为他的辅弼。

  释提桓因主动发心建寺,属于「随自意喜」,其余的三十二位伙伴,帮助他完成这个功德,属于「随他意喜」,虽有主动与被动的不同,然而这念发心,同是出自内心信敬佛法、护念众生,希求成佛的善根所起的欢喜。所以,无论随自意喜或随他意喜,一旦发起随喜的心,这一念心即具有一切诸佛因地发心的善根与功德。

  「随喜」之所以为「功德」,就是因为这分随喜的发心,称合了万法仗因托缘、待缘而起的原理,不论是主动或被动,大众能随喜发心就是「功」,众缘和合成就了善法,就是「德」。由于深契一切法是因缘和合而生,所以对人、我的分别,就越发的淡然,对于佛法的信心,就更坚定与清净。这一分清净的信心,即是成就菩提涅盘的种子。



普贤十大行愿(二十六)
五者随喜功德4──随喜的方式
于自由时报90.05.12()刊载

  一般人的观念中,布施财物是最易行,也是最普遍的随喜方式。然而,除了钱财的布施以外,藉由其它方式,也能够修随喜功德。譬如:运用自身的体力,以劳动去帮助别人;在道场听闻佛法,回到家庭、社会、工作单位,随缘为人解说;或是以口赞叹、以手鼓掌,乃至见人行善,发起了一念欢喜、赞叹的心,这些都是修随喜的方式。

  佛在世时,在祇园精舍旁,有一户非常贫穷的人家,经常看人们到精舍供佛、斋僧,作种种布施,自己也想布施。但是,家里一贫如洗,无法布施钱财,于是发心每天去打扫精舍。一日,有一位大富长者,得知贫者因为无钱布施,而日日至心不倦地打扫精舍,于是也发起欢喜心,布施贫者五百两黄金,帮助他圆满供佛斋僧的心愿。

  贫者虽然没有钱财,但是他运用自身的体力,打扫精舍,也能使他圆满了布施的心愿。打扫精舍,是力的随喜;长者发欢喜心赞助他完成布施金钱、供佛斋僧的心愿,则同时包含了钱财与心念的随喜。

  其实,在道场中经常有这样的人,他们也许没有充足的钱财随喜供养三宝,建设道场,但是也能运用其它的方式随喜发心:或是到精舍打扫环境,或帮忙接电话,或随喜为来到精舍的人服务,或是赞叹功德主的发心,或与人分享自己对佛法的领悟等等,藉由这些发心,扩展生活的领域,与更多的人结善缘,使他们的内心,总是充满法的喜悦。

  《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因为一切法都是佛法,所以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法门;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众生。行者在广修随喜功德的过程中,一方面摄受、度化了众生;同时,藉由一切有为的方便法门,消弭自心的种种障碍,启开智慧之眼,而契入众生本具、平等的心性,了达一切法乃是因心所生。于是十方法界,一切时、一切处、一切法门,都成了广修随喜功德的菩萨行处,心量也就开展向无量无边的法界。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