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佛教的五辛(3)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挽歌《薤露》,产生于汉代,至少唱到唐朝。只有四句“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 薤又名薤头、荞头、火葱、三白、菜芝、莜子、鸿荟、野韭等。 (一)起源与分布薤起源于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挽歌《薤露》,产生于汉代,至少唱到唐朝。只有四句“薤上露,何易皠,露皠明朝还落复,人死一去何时归?”

薤又名薤头、荞头、火葱、三白、菜芝、莜子、鸿荟、野韭等。

(一)起源与分布薤起源于中国,中国自古栽培。据记载我国殷汤时即有种植和食用习惯,至今3000~4000年。中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地都有种植。

(二)薤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价值。食薤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解除油腻,健脾开胃,温中通阴,舒筋益气,通神安魂,散瘀止痛等医疗效果。薤味辛,性温,入心、肝、肺经。在中药方面,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胃神经官能症、肠胃炎、干呕。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咳嗽、胸痛引背、久痢冷泻等症。由于薤的产量少,食用价值高,在国内一直列入高档蔬菜之列,素有"菜中灵芝"之美称。

   

兴渠(阿魏),应该就是现在新疆产的阿魏,古时候的于阗就在新疆(即和田县),以前用这种植物的树脂做香料和药用。那么中原地区的确是不多见了。阿魏【处方用名】阿魏,真阿魏,净阿魏,炒阿魏,主阿魏。

【来源】为伞形阿魏属植物新疆阿魏的茎中分泌的油胶树脂及其具似葱蒜样特异臭的同属植物的油胶树脂。春末夏初盛花期至初果期,分次由茎上部往下斜割,收集渗出的乳状树脂,阴干。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块状和脂膏状。颜色深浅不一,表面蜡黄色至棕黄色。

块状者体轻、质地似蜡,断面稍有孔隙;新鲜切面颜色较浅,放置后色渐深。脂膏状者

黏稠,灰白色。具强烈而持久的蒜样特异臭气,味辛辣,嚼之有灼烧感。【性味与归经】 苦、辛,温。归脾、胃经。

【功能与主治】 消积,散痞,杀虫。用于肉食积滞,瘀血癥瘕,腹中痞块,虫积,腹痛。   【五辛】

      〔出梵网经〕

      首楞严经云:是五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大力魔王,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命终为魔眷属,永堕无间地狱。是故求菩提者,当断世间五种辛菜也。(梵语首楞严,华言健相分别。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大蒜〕,大蒜者,至荤至辛之物也。

      〔二、茖葱〕,茖葱者,薤也。其形似韭类,山葱也。

      〔三、慈葱〕,慈葱者,乃葱之正名也。

      〔四、兰葱〕,兰葱者,即小蒜也。杂阿含经云:非小蒜,木葱。是也。木葱即韭也。

      〔五、兴渠〕,兴渠者,叶如蔓菁,根如萝卜,生熟皆臭如蒜。出于阗国,华夏不产,故不翻也。

      (《三藏法数》明·一如等 撰)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