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衣”的缝制方法,据摩诃僧只律第二十八及四分律第七说:如果衣料细薄,也可以用两层三层四层合并缝制。
原始的“袈裟”,本来是没有装配“衣钩”的。据四分律第四十说:“佛弟子舍利弗入白衣舍(俗人家),深恐风吹袈裟,脱肩落地”。由于这一因缘,佛才听许诸比丘们,在左肩胸前袈裟领边。穿钉钩钮,以便系牢袈裟。后来才演变成现在这样的“如意”形的“衣钩、衣环”。 “三衣”的穿着,必须绕身三匝。并且可以视乎天气的冷热,随穿一件、两件、三件。如果夜里太冷,也可以把“大衣”盖在身上。又五分律说:“佛言:若出村入村,若出村入村,若草木钩衣破、风土污坌入叶中(叶即衣相),或日曝坏衣色,听为护衣故,聚落外翻着袈裟。若衣易坏,听颠倒着衣,上下安钩纽”。 “三衣”之外,还有一种叫做“金襕袈裟”或“金缕衣”的;这种“袈裟”实际上就是“大衣”的一种。不过它的质料珍贵,是用金缕织成的。这种“金缕衣”的来历,说法不一。据禅林象器笺“服章门”引中阿含经说:“金缕衣”是佛的姨母摩诃波暗波提夫人,献给佛的“袈裟”。另据菩萨璎珞经说:“金缕衣”是用天人福盖献给佛八万四千金缕,所织成的“袈裟”。 以上所介绍的种种“袈裟”,都是出家僧尼们所著用的“法衣”。除了那些之外,还有一种叫做“缦衣”的“法衣”。这种“法衣”,是用大块整幅布料制成,它是给出家还未受戒的“沙弥(尼)”,和受过“在家戒”的男女居士们着用的。因为他们都还没有受过出家“大戒”,不堪“为世福田”。所以他们着用的“缦衣”,不能裁缝“田相”。又沙弥辈不谙割截制衣法,所以且著「缦衣”。 再者:搭衣、抽衣(穿脱袈裟)、捧持、折叠,也有一定的制式,同时还得诵持“偈、咒”。这些仪轨,在佛教仪式须知第三章(搭持衣具仪式)里,都有很详细的说明。在此,不多叙述了。 以上所说的一切,都是有关于“袈裟”的傅统规则。佛教东来以后,由于空间的转移、和时间的变迁,“袈裟”的原本形象,已经有些破坏!现在的“袈裟”:幅面已经缩小,质料日越浮华;着用时也只是绕身一匝、披搭肩上便是了。 最后还须要向大家提示的一点,那就是“袈裟”的功德。——据戒坛经说:“五衣表断贪,净身业也。七衣表断嗔,净口业也。大衣田相,长多短少,表圣增凡减。并表断痴,净意业也。”又据悲华经说:“佛于宝藏佛前,发愿成佛时,袈裟有五种功德。一者:入我法中,犯重邪见等;于一念中,敬心尊重,必于三乘受记。二者:天龙人鬼,若能敬此袈裟少分,即得三乘不退。三者:“若有鬼神诸人,得袈裟乃至四寸,饮食充足。四者:若众生共相违背,念袈裟力,寻生悲心。五者:若持此(袈裟)少分,恭敬尊重,常得胜他”。(摘自释氏要览) 另据大般涅槃经说:“龙得袈裟,各戴少分,即免金翅鸟之难”。地藏十轮经说:“有一犯人,被判绑缚弃置旷野之间。头顶袈裟指许,得免鬼魅之难”。又经云:“有一猕猴,趁僧不在,戏着袈裟;欢喜跳跃,失足堕谷,命终得生天上。后九十劫,得出世道”。阿含经说:“破旧袈裟,不堪更用,悬于旷野山林;人畜鸟兽,若有见者,得种福善”。 “袈裟”乃佛教之标帜,是圣人之表式,它的功德善利,岂是寻常可比?不怪清主顺治皇帝赞欢它说:“黄金白玉非为贵,唯有袈裟披最难”!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