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简介:楞伽经(2)

四、二无我 二种无我,是指人无我及法无我。 □人无我:了知一切有情为阴、界、入等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本来无我。若能善观五阴幻质及所缘幻境悉空,则名得人无我智。 □法无我:阴、界、入等,名之为法,此一一法
    四、二无我

  二种无我,是指人无我及法无我。

  □人无我:了知一切有情为阴、界、入等和合而成,刹那生灭,本来无我。若能善观五阴幻质及所缘幻境悉空,则名得人无我智。

  □法无我:阴、界、入等,名之为法,此一一法唯是妄想所现之相,所以是无我。觉知此理而离诸识、五法、三自性等分别,则得无分别真智,是为法无我智。

  此四门互相摄入,一心真如,染净融通。即名相无性,妄计所成,故摄名相,总为遍计执。依妄计之名相而起分别,心心数法一时顿起,无有先后,如日与光,名缘起性。若了达妄计名相本无自性,心心数法应时销落。销落随相之心,智照洞然,了达无性之性,如如显示,故名圆成实性。此是三自性入五法中。

  于自心所现妄法,是为名相;于此执着生起八识,即是妄想;若了此妄想皆是不实,则分别不生,即为正智、如如。此是八识摄入五法中。若于心境妄计实有我及我所,即是名相妄想;若了心境不实,二摄受灭,二无我生,即是正智、如如。此是二无我摄入五法中。

  又本经所说四种禅,对我国禅宗的形成有很大的贡献。即:

  □愚夫所行禅:声闻、缘觉、外道修行者,观人无我,见自他身骨锁相连,皆是无常、苦、不净相,计着为首,如是相不异观,前后转进,相不除灭,是名为愚夫所行禅。

  □观察义禅:知人无我,及离外道自他俱作,于法无我诸地相义,渐次增进。

  □攀缘如禅:若分别无我有二,是虚妄念;若如实处不生妄想,是名攀缘如禅。

  □如来禅:入如来地,得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为如来禅。

  此四种禅,除愚夫所行禅为二乘及诸外道禅外,其余三种禅为大乘三种禅相。而此四种禅的揭示,主要在彰显如来清净,不同二乘。

  本经说如来藏自性清净,常住不变,是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是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又说如来藏第一义心举体而为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有染亦有净。如来藏,名藏识,所与意等诸习气俱,是刹那法,是生死流转及涅槃、苦乐之因。

  在佛法实践要门,本经提出“断食肉”,说食肉的过患与不食肉的功德,使本经不但具有经的性质,而且也有律的性质。

  综观全经,性相兼明,宗说并唱,旨在阐说迷悟的根源──自心。

  本经今收录于《高丽藏》第十册、《碛砂藏》第十册、《龙藏》第三十五册、《卍正藏》第十六册、《大正藏》第十六册。其异译本有二,一为北魏菩提流支翻译的《入楞伽经》十卷,二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的《大乘入楞伽经》七卷。

  本经的注疏有:

  □楞伽经注            五卷  唐.智严注

  □楞伽经玄义          一卷  明.智旭撰述

  □楞伽经义疏           九卷  明.智旭疏义

  □观楞伽经记          八卷  明.德清笔记

  □楞伽经补遗           一卷  明.德清撰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义记        太虚撰


  □试论述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的关系。

  □试论述“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试述本经与禅宗的关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