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陆法会小考(4)

在《水陆仪文》(见《竹窗三笔》)中,袾宏详述了重订水陆仪文的缘由。主要是忘掉了法会的本来意义,只图祭礼的热闹。他批评说:“士女老幼纷至沓来,……交足摩肩,男女混乱,日以千记。……有过而无功,多致道场不

  在《水陆仪文》(见《竹窗三笔》)中,袾宏详述了重订水陆仪文的缘由。主要是忘掉了法会的本来意义,只图祭礼的热闹。他批评说:“士女老幼纷至沓来,……交足摩肩,男女混乱,日以千记。……有过而无功,多致道场不终其事,而感恶报。甚可惧也。”另外,仪轨也紊乱,内外坛、上下堂供养的画像,也都由无知识的画师随意描画。智旭也有类似的批评,他说:“称作北水陆的金山水陆仪,宋元以来,渐次繁杂,只是聚众念唱,注力於娱流俗士女之耳目。男女杂沓、游观、有人饮酒、食肉、香烟、吃蒜已成通例。”
  诛宏的时代所举行的那种混乱的水陆大会已经完全迷失了应有的严肃精神。但由于社会有那种要求,又不能予以废除。所以袾宏以志磐的既节省经费,又较简便易行的南水陆仪轨为基础,适应时代的趋势重新纂辑。应该说,诛宏并没有原样照抄志磐的仪轨。相反,说诛宏是参照当时所传的志磐的仪轨,加上自己的理解重新纂辑的,当无大差。山
  五、袜宏的《水陆仪轨》(下)
  株宏重定的水陆仪轨的正确名称叫《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修斋仪轨》。他认为:诸佛与众生,其性平等,故称“法界”。但其中有圣凡十种之差异。所谓“水陆”,其实指作为众生受报处的水陆空三处。因水陆已经摄空,且因水陆两处苦重,故举其中。所谓“普度”,是指六道虽有不同,但悉皆得度解脱。因“施食”,故称“大斋”;因“法施”,故称“胜会”。水陆法会的意义就在于救度者、被救者会聚一堂,以食、以法,普摄受苦众生(宋代对水陆法会的说明与此略异)。因为对水陆法会的作法不需要特别的说明,在此想仅对水陆胜会的意义略述若干。
  为了举行长达一周的胜会,需要举行开白法事,向天上、空中、陆地、地狱诸圣凡发符,然后奉请上堂三宝十位圣贤。
  1.十方常住一切诸佛并诸眷属(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
  2.十方常住一切尊法并诸眷属(华严、梵网、净名、金光明、观无量寿经及其他经典)
  3.十方常住诸菩萨僧并诸眷属
  4.十方常住诸缘觉僧并诸眷属
  5.十方常住诸声闻僧并诸眷属
  6.十方法界传持教法禅律诸宗诸祖师并诸眷属
  7.十方法界助宣佛比持明造论五神通仙并诸眷属
  8.十方法界十大明王秽迹金刚诸大天王护法诸天并诸眷属
  9.十方法界护佛舍利坛塔伽蓝斋戒护国镇宅诸大神王并诸眷属
  第十位,即最后一位是奉请对传播水陆法会有贡献的诸色人等:
  10.一心奉请发扬水陆流通至教制仪立法十大士并诸眷属
  发扬施食流通至教阿难陀尊者圣师
  最初示梦劝兴水陆梁朝神僧圣师
  劝发制水陆仪梁朝佑公尊者圣师
  制水陆斋仪国主救世菩萨梁武皇帝
  最初建会秉法宣文梁朝佑公律师
  中兴水陆斋法唐朝法海英公禅师
  总持感验称名楼至宋朝佛印禅师
  详定旧仪申明斋法长卢赜公禅师
  修崇斋法绘象制赞太师苏文忠公
  祖述旧仪制文行世东川节推杨公
  以上十位圣贤,除佛印外,上文均已提及。佛印了元(1032—1098)是苏轼的朋友,住金山寺,修水陆法会,被称为是楼至如来的化身。
  此外,初夜时下堂也要奉请圣凡十位圣灵,它们是:
  1.十方法界四空四禅六欲诸天日月星天天曹圣众并诸眷属
  2.十方法界五岳四渎地载游空福德诸神系把灵庙并诸眷属
  3.十方法界帝王后妃文武官僚儒宗贤哲仙道隐逸并诸眷属
  4.十方法界农民工商医卜杂流贵贱男女十类人沦并诸眷属
  5.十方法界四类受生五趣所摄山间海底阿修罗众并诸眷属
  6.十方法界焰口鬼王三品九类诸饿鬼众横死孤魂并诸眷属
  7.十方法界阎摩罗王十王王妹十八小王渚司主吏并诸眷属
  8.十方法界八热八寒诸大地狱诸孤独狱一切受苦囚徒并诸眷属
  9.十方法界正住铁围山间边住遍五趣中鳞甲羽毛十类旁生并诸眷属
  10.十方法界诸趣往来七七日内七返受生中阴趣众并诸眷属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奉请上下堂之圣凡,有八位与杨锷、苏轼所称的可以对应,但更加细分并组织化了。
  除召请上下堂二十位处,还召请水陆法会修建地的城隍(在株宏的水陆仪轨中奉请杭州城隍、钱唐昙及八昙城隍诸神只、吴越国王钱武肃王僧)、修水陆法会的寺庙所属的神祠、伽蓝神、土地庙等,然后是施主的祖宗——施主家上世祖宗亡灵师友亲眷诸位神仪并诸眷属,本寺开山祖师以下的历代住持、大众,乃至有关人员的生身父母、六亲等等。渐次,施主还支付莫大经费追善回向,召请受荐的神仪,其后还召请众多的君臣后妃封君士农工商诸国军民一切横死者的亡灵。让上述所有召请者来接受该水陆法会的功德。过去,慧远曾主张不拜君亲,而中国佛教后来盛行起这种与慧远理论完全不同的水陆法会仪轨。关于这个过程,不进行严密的考证是无法弄清的,但可以说,经过儒佛思想的交流,本来是外国宗教的佛教,经过宋以后多次三教交涉的考验,已经被中国社会同化,印度佛教已经演化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主张祖先崇拜、延寿增福等现世利益的民俗性宗教。
  奉请法界六道一切众生之后,修奉浴、施食法,接着是三归、三竟、忏悔、发愿、得戒(《梵网经》之心地品十重戒)、敬礼三宝、涅盘三德(法身、般若、解脱)、依据《焰口经》行施饿鬼仪、宣诵施甘露真言与四如来名号,然后供养四空、四禅、六欲诸天以下的下堂十位、城隍、寺观、官衙诸土主、施主的祖先、受荐人的神仪。最后,以回向偈“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结束上述普施一切的水陆法会的施食供养。施食供后,为六道众生亡灵劝修念佛三昧,一心称佛名号,祈愿往生净土。念佛有持名、观象、观想、实相四种,所劝者为实相念佛,亦即称名念佛。这一内容在以前的水陆仪文中没有,是信奉净土宗的株宏所作的归结。再往下,是将无量修斋功德回施七趣十类,进而施十方法界,发四十八愿。
  将这水陆法会修斋无量之功德,回施法界一切群灵,也就是发四十八大愿,期待迅速超度?所谓四十八大愿r可大体分为如下几类,将其排列次序与当时的社会构成作对比,也可以看出一些令人感兴趣的内容。
  第一、该愿从“中华正统、边方远国、有道无道、一切君主,当愿慈念苍生,德化天下”起,首先列举了皇后、女贵、皇子、藩王、一切官僚、一切将士等,无疑反映了在君主独裁的封建社会中,王侯官僚占据着绝对的社会地位。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