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远离作意、第四摄乐作意、第五观察作意可合称为对治作意,属于四种专注中的“有间专注(有间缺运转作意)”。在有间专注的阶段,虽然心已能持续专注在所缘上,不过有时会出现一些杂念或昏沉。 (六)加行究竟作意:若禅定中的作意是没有间断的,成为无间专注,此加行究竟就是“无间专注(无间缺运转作意)”。所以,实现加行究竟作意,则此时无间专注即是在禅定中。 (七)加行究竟果作意:若要完全地禅定的自在、圆满,则要修习这种作意,它是完全自然地作意,因已经习惯在禅定中。不过这种禅定还不完全自在,所以还不是任运的作意,因为第七种作意所成就的是罗汉的金刚定,仍无法持续不断地任运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在四种专注中,属于“任运专注(无功用运转作意)”,即完全不用力气、没有努力,不用勉强的作意。但偶尔仍会有细细的杂念出现,禅定自在还不完全,只有佛陀才有完全地禅定自在。 所有的心都有定,定是属遍一切心心所。善心的定比不善心的定深,不善心也会有不正定。比方有些有大定力的印度仙人生气时,也可以烧毁森林,使森林变成沙漠。定的力量很大,有正定才有乐。乐有两种,善乐与不善乐。不善乐与五欲有关,虽然有欲贪也可以感到乐,但这是不善乐。如果是合理的作意,修善业,则可以感到善心的乐,没有烦恼的乐。 欲界近行定的乐比普通欲界善心的乐细,初禅的乐比欲界近行定的乐细得多,第二禅的乐比初禅的乐细得多,第三禅的乐比第二禅的乐细得多,第四禅的乐比第三禅的乐再细得多。初禅、第二禅的乐叫做“喜乐”,第三禅的乐叫做“安乐”,在第四禅里面,虽然受是不苦不乐,还是有乐,第四禅的乐叫做“舍乐”。 禅定是属于善心的定,不是不善心的定,有禅定就有乐,若散乱、不安,则没有乐。依阿毗达摩的说法,所有的不善心都有掉举。不善心比较暗,善心比较亮。没有力量、没有智慧的善心,虽然是亮的,但不是很亮。心愈善愈亮,心愈善愈乐。灭受想定是无心定,“没有心”只是说明而已,还是有心,不过那是什么心,要自己体会。灭受想定中没有受,但“没有受”也只是语言的说明,不要执著在语言。 成就修行的缘 〔四种条件〕 关于定的修行,依照《清净道论》就是业处的修行,业是努力,处就是地方。你们要将心放在适合的地方,然后努力地修习。《清净道论》中举铁匠炼铁时,以风箱吹火的譬喻,说明我们的身体就像风箱,心就像是努力,身跟心相互影响。所以,《俱舍论》或《瑜伽师地论》中解释,止的修行就是胜解相,努力就是胜解,一定要努力,没有努力就无法成功。但努力只是修行的一个条件,要成功,单靠努力还不够,若没有其他条件的成就,紧张会变得明显。所以,佛说明修行的成就有四种条件: (一)习惯:习惯性是很重要的条件,有习惯性才能成功。 (二)适当的精进:禅修中常有的问题是过与不及的精进或努力。精进太过,会出现紧张、掉举;精进过少,又会出现昏沉。而修行障碍的轮回,就是昏沉、掉举的重复。精进调节适量达到平衡,才能修行成功,脱离修行的轮回。 《杂阿含经》中,曾提到二十亿耳的故事。他是个富家子,父亲是印度当时的大资本家,家里非常富有,有很多佣人。二十亿耳本身是个音乐家、艺术家,只是身体很虚弱。二十亿耳在见到佛陀后,由于受到佛陀安详的声音、举止所感动,决定追随佛陀出家。出家以后,佛陀教导他业处修行。二十亿耳非常用功,不睡觉,只是打坐、经行,甚至经行到脚底流血。虽然很用功,但他的紧张、掉举却愈来愈明显,修行没有成就,心就愈来愈不安,于是决定还俗。佛陀透过神通,知道二十亿耳的想法及其修行过程,便来到二十亿耳面前,问他:“如果琴弦太紧,琴声好听吗?”“当然不好听。”“如果太松,琴声好听吗?”“也不好听。”“弦必须要不紧不松,弹出来的声音才会好听。”二十亿耳理解佛陀的意思后,依佛陀的教导来用功,当天他就成道了。所以恰当地运用努力、精进,是成就的第二条件。 (三)了解缘起法:缘起即是说没有一个法可以单独存在,修行要达到涅槃、真如,也不是单靠一个法就可以成就,要很多的法一起成就,佛法中常用三十七道品说明缘起的道理。只要我们修行的缘成熟,就可以成道,成阿罗汉乃至成佛。 而成道最重要的条件是五根、五力、七觉支,我们要使所有的法统一在一起,也就是要以同一个目标统一所有的法。定的功能就是把所有的法聚集在一起,定在善心,就是把所有的善法聚在一起。如果它们没有聚集在一起,就无法识知目标,所以要用智慧、定、精进、信、念,使所有的法统一在同一个目标。 (四)五根要平衡:信根与慧根要平衡,如果信根太强,没有智慧,掉举会变得明显,心会扰动不安。定根与精进根要平衡,定和睡眠很像,睡眠时,我们的息变得很慢,身体也变得很安静,在深定的时候,就像在睡眠。但睡眠时,心不敏感;而入定时,虽然身体很舒服,与睡眠很像,但心什么都理解,很敏感,也因敏感,所以能够开悟。由于定跟睡眠很相近,当修定开始进步时,会容易出现昏沉,如果不用精进根,就会落入昏沉,所以定与精进要平衡。 如果已经进入禅定,就比较不容易昏沉,因为禅定的心很敏感,不易昏沉。只是在修定时,若还未深入禅定,而定才刚起步,又不够精进时,那么一定容易陷入昏沉。最重要的是念根,因有念,可以调和其他的根与觉支平衡。“念”是止与观最重要的条件、资粮,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需要念。 〔四种正知(明觉)〕 “正知”属于智慧的范围,在止观过程所用的智慧叫正知。依照南传的说法,正知可分为四种: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bba)、有益正知(satthaka-sampajabba)、适宜正知(sappaya?sampajabba)、无痴正知(asammoha-sampajabba)。 (一)行处正知:修观时,行处正知是指不丢掉究竟法,行处(gocara)是境界的意思,也就是指对象。如果你们所修的是安般念,对象就是息的入出。修定特别重要的是以行处正知的智慧了解所缘、业处,令其明显,不丢掉它。 (二)有益正知:修观时,有益正知就是对于究竟法,要透过什么方法、如何修习才能够利益自己,如果是修止,利益自己便是不离开对象。所以,用什么法来修行,如何利益自己不离开对象,继续专注在对象上,就是有益正知。 (三)适宜正知:修观时,是用方便继续留在究竟法上;如果你们修止,适宜正知就是知道用什么方便来使业处明显,要用什么方便法使不离开你们的所缘,sappaya就是方便的意思。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