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4)

我们晓得民间流传有一部小说叫《西游记》。《西游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现在,已传译到国外,译本也很多。《西游记》里的人物主要有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这部《西游记》流传到民间,千百年来脍炙人

我们晓得民间流传有一部小说叫《西游记》。《西游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现在,已传译到国外,译本也很多。《西游记》里的人物主要有唐三藏、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这部《西游记》流传到民间,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电影、戏剧都时常在上演。其中“唐三藏”的原型其实就是“玄奘法师”。

《西游记》虽然是神话小说,但这中间也很有意义,其中有许多譬喻体现了佛法的思想。如以孙悟空譬喻玄奘法师的心,猪八戒、沙悟净就譬喻玄奘法师到西天在求法中间的辛苦劳动,他的手和脚不断劳动。孙悟空神通广大,一个筋斗云就是十万八千里,在花果山聚众为王,凭他的神通上闹天宫,下闹地府,大海里面闹龙王宫,到处捣乱。谁才能收拾住他呢?第一个就是如来佛祖,第二个就是观世音菩萨。他的筋斗云翻不过如来的手掌心,被如来的手掌翻过来把他压在五指山下。后来,因为唐太宗游地狱以后,派遣唐僧玄奘法师到西方求经。观音菩萨为了保护唐僧才从五指山下把孙悟空放出来,并给他提了一个条件,叫他保护唐僧。但观音菩萨又怕孙悟空不听话,就送给唐僧一顶花帽儿,教了他一个“紧箍咒”。当唐僧把花帽儿一拿出来,孙悟空看到很高兴,赶紧戴上。猴子喜欢花帽子,就像我们世间很多人都喜欢戴高帽子一样。花帽子一戴上就取不下来,一调皮,玄奘法师就念“紧箍咒”,他就痛得在地上打滚儿,只有求饶。这就是一个譬喻。

书中写到唐僧玄奘法师到西天取经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个难关都是靠孙悟空保护过去的。这又是一种譬喻。心,必须要调伏,靠什么调伏呢?在佛家讲,必须要具足正见,要有般若慧。唐僧念的“紧箍咒”是什么呢?就是般若心经。

我们在玄奘法师的传记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看到,玄奘法师能够从中国到印度学法,一共十七年。他是靠什么支撑的呢?首先是靠他的艰苦努力,他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有战胜困难的决心。他在路上发誓:“不求得正法,誓不东归一步!”不东归一步,连东方都不回头望一下,决心很大。这种精神就是般若精神,也是具备正见的精神。以般若调伏内心,以般若克服困难,降伏恶魔。般若不但可以调伏内心的魔,也可以调伏外面的魔——天魔。所以,玄奘法师在印度取经成功,首先是靠他坚强的意志、伟大的愿力。那么同时靠的还有两个法宝,一个就是般若心经,二个是观音菩萨的圣号。般若心经、观音圣号就是他求得正法并成就伟大译业的动力源泉。

玄奘法师出家的时候只有十三岁。当时朝廷对于剃度僧人出家要求很严格,要进行考核,他由于岁数太小,条件不合。后因他年龄虽小,但特别聪明,相貌也庄严,考官就破格录取了他,允许他出家。他是在成都大慈寺受的戒。出家以后,他勤于学习,刻苦求法。当时,中国翻译的经典(从三国、魏、晋、南北朝以后,翻译了大批的经典)不完备,有一些经文和解释的文字还有出入。玄奘法师在江南、江北乃至到四川学习大小乘经典,当时所翻译的经典基本上是学完了的,但他不满意,因为经典太少了,而且在解释方面有些出入,他就想到印度求法。

据历史记载,他到印度并不是唐太宗派他去的,而是偷渡出去的,在路上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同他去的最初有十几个人,后来其余的人病的病、走的走,只剩下他一个人万里孤征,但他不灰心。一路上跟着他的就是一匹马,但马要吃草饮水。有一次经过沙漠地带,缺乏草和水,这时人马都很疲惫、饥饿,当天晚上不能支持,就倒在地上,迷糊之际到天要亮了,听到空中说话:法师,你快点起来走!他就跟着马儿走,走到一个地方发现有水有草,加上带的干粮饱餐一顿。然后,盛满水继续前进。

一路上,有时经过荒凉地带,白骨累累、鬼魅现形,玄奘法师就念《心经》,或者念观音菩萨。一念,鬼魅就潜形不见了。关于这个《心经》的持诵还有一个故事。当玄奘法师在四川的时候,一次见到一个身上长满疥疮、衣服又臭又脏又破的僧人,就去服侍他,给他衣服饮食。这个僧人好了以后很感激他,就把《心经》传授给他,并对他说,这是佛法大乘宝典,你能随常记诵,就能转危为安,逢凶化吉。从那以后,玄奘法师经常念《心经》,同时又念观音菩萨。

走到印度,他过河又遇到水盗。这个水盗非常凶狠,将玄奘法师拦住并绑上岸。水盗看到玄奘法师高高大大的,就准备杀来祭天。但法师很镇静,对水盗说:你让我静坐一下。他的神识刹那间在定中就升上兜率天内院(弥勒菩萨住的地方),参拜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告诉他:你的志向一定会达成,弘扬正法的责任还在你肩头上。在说这话时,那个地方的空中乌云密布,地面上狂风大起、飞沙走石,水盗相互间见不到人。这时水盗头子就惊怖了,说:我们本来要祭天神,天神发怒,可能这个人不寻常。于是就给玄奘法师松绑。一问他的情况,才晓得玄奘法师是从中国到印度取经求正法的。水盗这才觉得做错了,就求忏悔,皈依法师,然后把劫的东西还了,护送他过河。

到了印度以后,王舍城东面有座大山,大山上供有观音菩萨像,很高。玄奘法师感谢观音菩萨的加持,于是就顶礼,顶礼时心里许愿:假如我在印度能求得正法呢,我现在供的花鬘(当时兴用花供佛),第一朵撒在菩萨的头顶上,第二朵撒在菩萨的肩头上,第三朵撒在菩萨的手上。接着,他就抛花,三朵花都如他所愿,他很欢喜,菩萨一定会加持,满足求法的愿望。

到了中天竺(中印度),当时有座最大的佛教学府,就是那烂陀寺。那烂陀寺是由国家资助的一个最高学府。在那里求法的超过万人,规模很大。那烂陀寺的主持就是戒贤论师。他到那烂陀寺后就参拜戒贤论师。戒贤论师见着法师的面就流泪了。当时有弟子就问戒贤论师:“你为什么流泪?”他说:“我在三年前得了重病,一身疼痛,不能睡眠,也不能饮食,我想自寻短路。后来在半夜梦中见到护法神对我说:你不能死,三年后有个支那僧人要向你求法,你必须传法给他,使他回到中国以后传播佛法。所以呢,今天我看到玄奘法师就感动得哭了。”

玄奘法师在那烂陀寺前后学法十多年。他学法的范围很广,不单是学大乘唯识法相学(包括《瑜伽师地论》),同时广学般若系统的经论教典,另外对小乘经论也进行学习。所以,他对小乘、大乘的教义都很通达。除学习这些以外,印度的古代哲学、六派哲学,他也学习。他中文很好,又精通梵文,在所有修学的法师中,他的成绩尤为显著。

他写了两部书,一部是《制恶见论》,一部是《会中论》。《制恶见论》是针对一些空见外道毁谤佛法,特别是毁谤瑜伽,而著了这部书。另外会合般若和瑜伽两大教法,提出了“中道”思想,就是“三性三无性”的教理。般若经典主要是“破”,破邪才能显正;而瑜伽的法相唯识,除了“破”以外还有“立”,建立正论,故说它有破有立。所以,玄奘法师会合这两种思想写了《会中论》。这部书就阐发了瑜伽法相唯识学所开显的中道,有破有立。可惜这两部论著都没翻译过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