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3)

(十二)破“邪”而显“正” 在众生种种知见中有“边见”、“邪见”两种不正见。 “边见”,一种是执“常”,一种是执“断”。“常”呢,是认为世界万象永恒不坏,认为物质永久不消灭,或认为灵魂不灭、精神有不变的

(十二)破“邪”而显“正”

在众生种种知见中有“边见”、“邪见”两种不正见。

“边见”,一种是执“常”,一种是执“断”。“常”呢,是认为世界万象永恒不坏,认为物质永久不消灭,或认为灵魂不灭、精神有不变的主宰,人能长生不死、死了可以成神仙。“断”呢,认为人同物质一样,死如灯灭。“邪见”呢,就是拨无因果。

所以,佛说般若、说中道实相,为说明一切现象是因缘生法,亦有亦空,非有非空,这样就获得“双照”。说“有”为破除“断”见,说“空”为破除“常”见,从而破除毁谤因果的邪见。这就是般若讲的中道实相。所以,佛要断除众生边见、邪见,并令这一部分人悟得中道实相。

(十三)开示供佛之功德

《大般若经》里面讲,佛的生身、佛的法身,我们都要供养恭敬。这种供养、恭敬,一种是以财供养,一种是以法供养。以财供养,是用香、花、灯、水、果等财物供养。以法供养就是能够依教修行、读经、演教、宣说文字般若,这个叫做“法供养”。对于佛的生身供养,对佛法的修学、弘扬,都是功德无量的。

(十四)宣说“阿毗跋致”

佛宣说圆满的“阿鞞跋致”之法。什么叫“阿鞞跋致”呢?即“不退转”。念佛往生西方,就能得到阿鞞跋致,得“不退转”。到这个时候,就证得位不退转、行不退转、念不退转——三不退,这是初地以上修行位上的菩萨境界。所以,学佛者必须要修学大乘般若,要发菩提心,求证阿鞞跋致。

(十五)令得究竟

佛说般若教,是为了使众生能够领受般若教,奉行般若教,对般若教能够尊重、供养、承事,乘般若船,到达彼岸,究竟解脱。

(十六)开示供养般若的功德

佛说般若教是先从印度的南方开始,后来到北方、到西方,又到中部,巡行五天竺,宣讲般若教,使广大善信修法供养。佛说,对般若经能书写、受持、以法供养,这种因缘福德很大,可以进入三乘,最后证得无余涅槃。

(十七)开示“第一义悉檀”

佛为什么说般若教?就是显示“第一义悉檀”。“悉檀”就是“成就”的意思。“悉檀”是印度语,汉译为“成就”,成就众生的法身慧命。

“悉檀”分为四种:

1.“世界悉檀”。说明世界万物,因缘生法的道理,诸法因缘生。

2.“为人悉檀”。是因时、因地、因根机而说法,所谓“因机施教”。佛有五乘教的建立:人天乘、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佛乘,都由根基而建立,这叫“为人悉檀”。

3.“对治悉檀”。因众生的无明烦恼病来施教。好比人害了病,医生会根据你害的病,用对应的药来治疗。在佛教里面,也是因病施药,你有什么烦恼,就施什么佛法,用方便善巧来对治。

小乘教法有“五停心”观:贪欲心重的修不净观、白骨观;嗔心重的就修慈悲观;痴心重的就修缘起观;慢心重的就修界差别观;散乱心重的修念佛观,使各种无明烦恼得到对治,才不造业受苦。

4.“第一义悉檀”。佛现在讲般若经,般若所重的是“空性”,般若阐述的是性空缘起,般若的智是一切种智、是大圆镜智、是根本智,这种境界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思议。

佛在四悉檀之中,为了宣示“第一义悉檀”妙义,而讲大乘般若经,所以这是一个很殊胜的法门。

(十八)令离妄执

佛在世时,有个“长爪外道”(古印度诸外道之一),他是舍利弗的舅舅。为何号“长爪”呢?因他经常与其姐辨论,却辨不过,就想:不是姐聪明,肯定是她肚中的胎儿聪明,未出生就这样,以后生出来长大了还得了?于是他生起骄慢心,为广论议故,出家作梵志。发誓言:我不剪爪,要读十八种经尽。人见爪长,因号为长爪梵志。

长爪梵志名摩诃具稀罗,主张“一切论可破,一切语可坏,亦无有实法可信可恭敬者”。一次他傲慢地对世尊说:“我一切法不受!”佛反驳说:“你说一切法不受,你此种见,你能受否?”长爪思维:“若言受,是现前妄语;若说不受,则否定己见,自相矛盾,而犯自语相违!”因此,被佛折服了贡高我慢。佛陀要使长爪外道去掉妄执,相信般若,使他得到折服而说般若教。

(十九)明诸法实相

般若之相是无相而不相。“无相”就是“空”,“不相”就是“幻有”。诸法所显的“空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幻有”之相,就是万象森罗,宛然而有。这个意趣很微妙。这就是诸法之实相,在《大般若经》中,佛处处指示这个诸法实相。

(二十)息诸争论

一切世间言论都是戏论,都有争论,因为世间言论是相对的。只有般若实相,是绝对的,可以熄灭一切争论。这就是不二。文殊菩萨就是宣示不二法门的,不二法门就包括心境不二、色空不二、依证不二、修证不二。这就是佛法的般若,从整体观上看问题,不是分离,不是片面的看诸法实相,而是透视现象认识诸法的理性——空性,这个就是没有争论的,不是戏论。

(二十一)以三门说法

佛说法往往与三种人说法,由浅入深。比如说般若,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分别三性有善性、恶性、无记性;分别修空的三解脱门有无相解脱门、空解脱门、无愿解脱门;都是以三门说法。分别浅深,分别次第。说明佛的言教很巧妙,由浅入深。般若就显出这个道理。所以般若教不是顿悟,是渐进的。大家要知道这一点,虽然禅宗讲顿悟,但依般若教来讲,有渐才有顿,没有渐就没有顿。你不经过学习、修行,你怎样开悟呢?哪有一步登天的道理?都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一步步而来的。所以佛以三门说法,说般若教就是这样。

(二十二)以特异门说三十七菩提分

佛在说大乘教的时候,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以特异门说三十七菩提分。什么特异?须修三十七菩提分而不可得。这在《心经》里面讲得很清楚,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不可得,四谛、十二因缘不可得,菩萨行及所证得的智、涅槃不可得。这个很特殊,意义也很深。

(二十三)为宣明三法印

这一种般若教是建立在佛说的三法印上面,三法印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以般若教而意入,由诸行无常到诸法无我,由诸法无我证得涅槃寂静。以般若教来宣明三法印,这是佛家的中心。

四、译者玄奘法师及对般若经的感应事迹

本经译者是玄奘法师。他俗姓陈名袆,河南偃师人,唐太宗赐号“三藏法师”。《大般若经》是玄奘法师晚年在陕西铜川玉华宫进行翻译的。当时他身体有病,但仍夜以继日,孜孜不倦。《大般若经》卷帙浩繁,共六百卷,法师费尽心力终于把它完成。除翻译外,还要给弟子们讲学,用去很多精力。完成《大般若经》翻译工作以后,他自己说:真不容易!这部般若经我早怕完不成,现在完成了,这部经与东土有缘,与大乘根器的人有缘。法师在翻译完《大般若经》以后就没再翻译其它经典了,之后不久就圆寂了。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