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义(惟贤法师)(12)

3.修菩萨方便行 我们学佛就要先学菩萨,要完成般若,得到般若的智慧,也必须要学菩萨。学菩萨不单是出家人的事情,在家居士同样要学,故有“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我们学佛乃至成就,要着重于“信、解、

3.修菩萨方便行

我们学佛就要先学菩萨,要完成般若,得到般若的智慧,也必须要学菩萨。学菩萨不单是出家人的事情,在家居士同样要学,故有“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我们学佛乃至成就,要着重于“信、解、行、证”。信以后要了解,了解以后要结合行动,才有实证,也就才有受用。不只是说一说,或念一念经就了事,那只是形式。

上面讲的两种“法行”重点在“行”上面。“十法行”要“行”,“解脱行”也要“行”,现在讲的“菩萨方便行”还是重在“行”。“解行相应”这是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1)菩提心

没有行持就没有智慧,就不能进入般若。那么学菩萨方便行,首先必须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具体来讲,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为了上求佛道,必须救度众生,这是先决条件,也是菩提心的重点。“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就是于万法真谛不迷惑。我们修学菩提,不能像世俗人那样迷惑于六尘五欲境界,要学菩提,就不能迷。所以菩提区别于世俗凡夫。

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汉译为“无上正等正觉”。

“正觉”,区别于外道,外道是“邪觉”。佛住世的时候,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执持各种主张、各种邪论。时至今日,不论我们中国或在世界各地,都还有邪教。中国取缔的“*轮功”,就是一种邪教。

“正等”,就区别于声闻、独觉,声闻独觉的“觉”是小觉、偏觉,菩萨的觉与众生平等平等,比声闻独觉的范围广。

“无上”,就代表佛陀圆满的“觉”。佛陀是“三觉圆,万德具”,果报比菩萨高。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这个“觉”的境界极高无上,福、慧圆满具足,所以佛又叫“两足尊”。我们发菩提心,就是要最终达到这个“觉”的境界,就是要达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得、正受佛的果报。这是我们的最高目标。

(2)大悲心

菩提心的中心,一个是大智,一个是大悲,还有一个是大愿,必须具足大智大悲大愿。其中,最重要的是悲心。密宗《大日如来灌顶经》有三句话:“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句话,是显密共同遵行的原则。所以,中心就是大悲心,有大悲心才能生起菩提心,巩固菩提心,才能使菩提心发展。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华严经》都讲到这个内容。《菩提道次第广论》说,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佛教是以慈悲为根本,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对于广大的受苦受难的众生,不管胎、卵、湿、化,都要发心救度。当然具体内容还很多,有无缘慈、同体悲,还有众生悲、法缘悲、无缘悲等。

那么,大悲心又是怎样生起来的呢?那就要念众生恩。众生多生累劫以来,都是我的六亲眷属、师长朋友,对我都有恩德。我要求解脱,要脱离苦海,而同时呢,无始以来我的这些亲眷也在苦中,也要求解脱。我要度他们,这就是念他们的恩、报他们的恩。

众生恩是怎么个念法呢?《菩提道次第广论》里讲,要念父母恩,特别是念母亲的恩!要知恩、要念恩、要报恩。在座的绝大多数都是母亲,这个母亲的痛苦,你们是深有感触的。佛教有部大乘经,叫《佛说父母恩重经》,就叙述了母亲的痛苦,从怀胎起,到儿子成长以后,经历若干苦难,母亲的眼泪流不尽啦!母亲的血为儿子流,母亲的汗也为儿子流,所以,母亲之恩,山高水深!我们要念众生恩,首先就要念母恩,要知母恩、报母恩,要讲孝道。学佛的人,不管在家、出家,佛指示我们要报“四恩”。四恩里面,就有父母恩。所以要尽孝啊!过去,中国的儒家讲孝,其实我们佛家修行,首先就要讲孝。有些人误解,认为出家不认家,出家远离凡尘,遁入空门,就不认家了。殊不知不是那么一回事!出家人还是要报父母恩,而且报恩的内涵更加博大了。

这在经典中有很多范例。譬如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首先回王宫讲法,为他的父母亲、亲眷说法。姨母波阇波提就是这样出的家。他的父王病了,他亲自去送药。父亲死了,他亲自送葬、抬棺材。释迦牟尼佛出生刚几天以后,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生到忉利天宫。释迦牟尼佛又到忉利天宫给母亲讲法。一部《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给母亲讲的。《地藏经》的中心内容,也是提倡报恩。当然它不止这一点,这是佛为我们示现作孝子的典型,报母恩的典型。

另外菩萨中的地藏菩萨、比丘中的目犍连尊者,都是报母恩的典范。

《地藏经》中讲到地藏菩萨多次救度母亲,还到过地狱。有一世地藏菩萨为光目女,蒙一个罗汉的指示,给他母亲祈福,于是他母亲就离开了地狱,生在人中,却因为业障当了奴隶。地藏菩萨知道以后,就亲自去见他的母亲。见了母亲以后,母亲就告诉他地狱中的种种痛苦,使他感觉到地狱众生很苦,于是地藏菩萨就发愿不单是要报母恩,还要报众生恩,不单是对个人的母亲尽孝,而且要对无量众生尽大孝。地藏菩萨愿力是很大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虚空有尽,我愿无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这个愿力好大呀!报众生恩,就是尽大孝。

目犍连尊者也是很有名的。他母亲在世的时候不敬三宝、不修供养、不修布施、悭贪吝啬,死后堕入饿鬼道。目犍连尊者成道以后,晓得母亲在饿鬼道中,就以神通力托着一钵佳肴到饿鬼道去救母亲。但是母亲看到好饭却吃不成,饭到嘴边就化成猛火。这就说明,神通也不能解决业报。由这个原因,目犍连尊者就求教释迦牟尼佛。佛就告诉他,在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广修供养,为母亲求福,使母亲得到超度。每年一度的盂兰盆法会就是这样一个缘起。

佛教讲孝道。释迦牟尼佛、菩萨、声闻都是行孝的典型,都做出了表率。而且佛在大乘经典中处处指示,我们要报“四恩”,即三宝恩、父母恩、国家恩、众生恩。我们为什么学佛呢?一句话,就是为了要报“四恩”。这就是报恩精神,是很实际的问题。所以发菩提心要有悲心。念众生恩,首先要念母亲的恩,知母恩、念母恩、报母恩,这样,你的悲心就很深切,就会出之于至情。人间的至情莫过于父母儿女。那么,以这种至情对待大地的苦难众生,这就是佛教大乘菩萨的救世精神。

菩提就好比树根,树根要雨露来滋润才能发芽、开花、结果。菩提根的雨水是什么呢?就是大悲雨水。《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有一段讲得很明确,“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这一段经文就说明,菩提心的生起要靠大悲心。所以说“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这有连带关系。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