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般若学的语言观(3)

经典中的这些话都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佛教对真理与语言不二,真空中有种种假名,真空不离假名的思想。 四、佛教般若学独特的言说方式 般若学讲实相不可言说,万法都是空的。《般若经》中说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无自

经典中的这些话都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佛教对真理与语言不二,真空中有种种假名,真空不离假名的思想。

 

四、佛教般若学独特的言说方式

般若学讲实相不可言说,万法都是空的。《般若经》中说六根、六尘、六识都是无自性的,是空的,《大般若经》《无所得品》中说:

一切法名唯客所摄,于十方三世无所从来,无所至去,亦无所住。一切法中无名,名中无一切法,非合非离,但假设施。何以故,一切法与名俱无自性空故。

舍利子,以要言之,一切善法,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一切无为法,非常非坏,何以故,本性尔故。舍利子,由此缘故,我作是说,诸法亦尔,都无自性。”

就是涅槃、智慧、四谛也都是空的,不可执着的,《摩诃般若经》中说:

须菩提语诸天子:我说佛如幻如梦,我说涅槃亦如幻如梦,若当有法胜于涅槃者,我说亦复如幻如梦,何以故?诸天子,是幻梦涅槃,不二不别。”

但《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那它们又说了些什么呢?他们又是如何传达自己对宇宙真谛的认识的呢?般若学是用了一种非分别说的方式,而没有用理性的言语从正面去阐述真谛,即用遮蔽理性的非分别的言说方式来说,这在佛教里称为遮诠,表诠是直接说这是什么,而遮诠则说这不是什么。《般若经》说了很多,但它都是采用否定的方式来说的,即采用破的方式来说的。用言语说“实相”是不可能的,但可以用言语来破斥不是道的东西,把非道的东西统统破尽了,“实相”也就显现出来了。

佛为了让众生了解佛教真理,就用他的智慧,以非分别说的方式把实相显示出来,即他不从正面来说般若是什么,而是用否定的方式来说明实相般若。如此他的非分别说也就是一种智慧的实证,而不是名言概念,它是诸法的如相、实相,即生命及万物的本来面目。这种非分别说的方式,从更高的高度看,他也是一种教法,但这种教法与一般教法不同,当人知道了什么是实相般若后,这个教法也就不用了。经中说:

佛告须菩提:诸有二者,是有所得;无有二者,是无所得。世尊,何等是二,有所得?何等是不二,无所得?佛言:眼色为二,乃至意法为二,乃至何耨多罗三貌三菩提、佛为二,是名为二。世尊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佛言:不从有所得中无所得,不从无所得中无所得,须菩提,有所得、无所得,平等,是名无所得。

佛教认为有所得无所得是平等,不二的(这才是真正的无所得),真谛与俗谛是没有差别的,经中说:

世尊,如是一切法无所有相,云何菩萨摩诃萨作是分别,是法若有若无。佛言:菩萨摩诃萨,以世谛故,示众生若有若有若无,非以第一义。世尊,世谛,第一义谛,有异耶?须菩提:世谛,第一义谛,无异也。何以故?世谛如,是第一义谛如,以众生不知不见是如故,菩萨摩诃萨,以世谛示众生若有若无。

这就破尽了人们的一切理性执着,破尽了一切分别、妄想,从而达到无所得的境界。般若学说道是非空非色,这种同时否定空有、同时肯定空有的言说方式就是不合逻辑的,空就是空,色就是色,这是正常的逻辑,但说空即色,色即空,这就不合逻辑了;而说中道实相时,则说中道非空非色,不落空色两边,又说中道是即空即色,色空不二,这种说法就不是逻辑上的分析推理,而是一种非分别说。人们如果用理性推理来理解这些话,则怎么也无法理解。此时只有放下一切情思见解,随顺缘起而观万法毕竟空,随顺缘起而观万法假名有,在缘起法中,以般若智慧观照万法是空,是假有,空有不二,才能契合中道。在这种般若观照中,名相、概念、理性推理都被放下了,龙树菩萨在《中论颂》中就发挥了般若无分别,非分别说的思想,用破的方式来立论,而这种宗风也一直为般若学者所继承。吉藏是三论宗的创始人,他提出“破而不立”,“破邪显正”的思想来讲中道,认为破邪即显正,邪执若尽,当然就会完全显现。三论宗认为邪就是有所得,正就是无所得,无所得就是不以分别心执着名言概念,绝言忘虑,体证实相中道。吉藏非常强调破除一切有所得的偏见,把一切归为无所得。这一点,他继承了法朗的道统。他说:“家师朗和尚,每登高座,诲彼门人,言以不住为端,以无所得为主。”

三论宗人把一切归于无所得的方法是“破而不立”。这种方法的特点是一破到底,任何一点执着。任何一点有所得都要破除。三论宗学人对外道和佛教内部的大小乘各派,凡是主张有所得的,都加以破斥,尤其是对于执着于自性和本性论的学说,都大力批判。说无所得不等于空,因为执着于空也是有所得。它只是对有所得的偏见的否定,无所得不是虚无主义,而是一种特定的证悟境界。三论宗反对破外有立,认为那样会落入邪见,这是三论学说彻底贯彻了中观学派般若无得理论,显示出了中观学派的根本特色。

吉藏不立论,也就是不留一点执着为人所破。这种归无所得的方法在龙树《中论颂》第四品中有着体现,论中说:

若人有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

颂文大意是说,在以空无自性为依据的这一大前提下,尽管立论争辩时所举未概括净尽,但意之所至无不包含,再不会有例外来作为反对的论证。

吉藏的言说方式还表现在他对二谛理论的阐述中。二谛理论是中观学派用来组织佛教学说,阐述宇宙万有的实相的基本论纲。龙树在《中观·观四谛品》中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青目解释说,世俗谛明虚妄法,但对于世间是实在,第一义谛明法空,但对对圣人是实在。二谛是言教形式,由于所对的对象不同,不妨都是真实的。提婆的《百论·破空品》中也说:“诸佛说法常依俗谛,第一义谛,是二皆实,非妄语也。”中观学是讲缘起性空的,破一切相,破一切世间相容易,但中观学还要破除对法的执著,认为涅槃解脱与缘起的世间法一样也是空的,《中观》中说“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但这样说空,还不完善,人们在看到缘起的万法自性是空的同时,还要看到万法缘起,现象假有的一面,否则就会破坏世俗法,而不见中道。《中观·观四谛品》中说:“空法坏因果,亦坏于罪福;亦复悉毁坏,一切世俗法。”只看到空不仅会坏因果律,世俗法,还会破坏佛教四圣谛理论以及三宝,使得整个佛法沦为乌有。《中观》中说:“若一切法空,无生亦无灭,如是则无有,四圣谛之法。”“以无四谛故,亦无有法宝,以无法僧宝,亦无有佛宝。如是说空者,是则破三宝。”龙树说这样的人,“不能正观空,钝根则自害,如不善咒术,不善捉毒蛇。”因此二谛理论是认识佛教中道正义的极其重要的方法,不了解二谛理论就是不了解佛教缘起义,就是不了解佛教真理。对于二谛的关系,龙树在《中观》中说:“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谛,则不得涅槃。”认为第一义谛是不离俗谛的,同时看到世俗法是假有,是自性空,就得到了第一义,就得到了解脱。这也就是龙树在后面说的,“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即看到世间只是缘起的现象,本无自性,是空,但缘起后就是假有,同时看到空和有,就是中道。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