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科学的例子试述“缘起无自性空” 宣隆佛 一、“缘起” “无自性” “空” 按照印顺法师在《中观今论》中所作的解释,所谓“缘起”即是说一切法的有无生灭都是因缘和合与离散的推移。缘起法的根本含义显然是因果关系,即果对于因的依赖性:彼法(果)之所以如此,不是它自己如此的,是由于此法(因)而如此的。这种依赖性表明,诸法都是“无自性”的,这里所说的“自性”含有自有的、自成的、自己规定自己的,故此也是不变的意义,相当于哲学上所说的实在、本体、本元等概念。可是,一般人从经验和直观出发,以为自己和一切存在的万事万物都是实有“自性”的,从而产生强烈的“我执”和“法执”,并从而造成个人和社会的种种苦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对缘起法则进行的深入推究更表明:诸法的无自性,是因为在它的内部存在着可生可灭即可以改变的可能性,而不是仅仅取决于外在的因缘。世俗的概念与此相反,总是设想一切法都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定性;即使有变化也只是浅层次的,更深层次必有一恒常不变的东西存在,就像化学反应中的原子。学佛就是要以缘起正观灭除我执和法执,并以大慈悲心普度众生,从而得到涅槃解脱。 空是佛教的基本概念,它有多种含义,一般人感觉玄奥之极,难于理解。而且两千五百年来,佛教各部派对于空的解释也各有侧重和歧义。印顺法师对于“中观空”的总结明晰而了断:“缘起,所以是无自性的;无自性,所以是空的;空,所以是寂灭的。”(《中观今论》)因为缘起与自性是截然相反的两个概念,又已知诸法皆由因缘所生,故所以是无自性的。法无自性又称为法“空”,故“法性空寂”即是“法无自性”的另一种说法,并不是另外还有一个什么“虚空”。此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义之所在(“色”指“色蕴”,即是物质,另外还有四蕴:“受、想、行、识”,代表精神活动。诸法皆是由此五蕴和合而成的)。为了进一步阐释缘起的深意,龙树菩萨的《中论》用否定的方式——“八不”来破除诸法的实有自性:“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中论》使用的论辩方法及其所表现的思想深度,近两千年来一直为佛教内外的广大学者所敬重,有些并与二十世纪物理学的最高成就惊人地一致,像空间与时间,事件与观测者等等,足使当代自然科学工作者惊叹。
佛教创建于两千五百多年之前,佛经中依当时的知识水平对于世界和宇宙所作的描述在今天看起来近于神话。对于社会上大多数人来说,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促成了对于宗教理论“真实性”的怀疑,从而导致宗教信仰的普遍衰落。建立在严格的逻辑和实验基础上的自然科学促成了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方式。佛教存在的意义似乎只在于对个人的心理调适和对社会的道德伦理说教上,而其基础却又是无法证明的“因果报应”说。与此同时,一种“科学迷信”在科学家群体之外逐渐发展起来,以为只有科学和技术才是“真实的”,除此以外均不可信,无存在的意义。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同时又是佛教徒,我不认为佛教和科学是对立的。科学的各学科分别研究某一类事物(法)的具体的因果规律(缘起法则),佛教讨论的则是更基本的问题——宇宙万物特别是有情众生存在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个人苦难的解脱以及全社会的道德升华之路又在哪里?原始佛教的基本原理并未建立在古代的相对落后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而且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也并未否定原始佛教的这些原理。 不管结构如何严谨,每一科学分支都是一座建立在公理基础上的大厦。公理是人们的直觉和经验的总结和延伸,是无法证明的。也就是说,每一座科学大厦的地基都是建筑在沙滩之上的!又,科学的方法论是将研究的对象模式化,所谓科学规律并不就是对象本身。所以不难想象,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他发现了物质世界的经典力学规律之后,惊诧于其完美,并进而追究它所以如此的原因,反而去研究神学。 以大家都学过的平面几何学为例,它的严格的逻辑体系是如此之完美,以致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如果在他年轻的时候不曾为欧几里德几何而感到激动,他就不是一个天生的自然科学家。”但大家都知道,平面几何学的基础建立在三条公理之上,而这三条公理,例如“过两点可作且只可作一条直线”,都是不可证明的。公理是直觉和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但人类的直觉经验受到个体的时间(生命)尺度和空间(生活)尺度的限制。在极微小尺度的世界(例如原子内部,瞬间过程)或超宏观尺度的世界(例如宇宙空间,极长时间)中是不可能有完全相同于人类生命和生活尺度世界的科学规律的。所以平面几何这门科学分支也是缘起的,并无自性,也就是说,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是无条件成立的绝对真理。一旦超出三个公理成立的条件,平面几何学的定理将不再适用。换句话说,如同世间一切法,平面几何学也是“缘起”的,是“空”的。 再举一个流体力学的例子。流体力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建立并求解偏微分方程,它的基础是两个假说。首先作“连续介质假说”,即流体所占有的空间是被流体微团所充满,其间无空隙。这些流体微团从宏观上看无穷小,从而可以看作是没有体积的几何点;另一方面,从微观上看这些流体微团又是无穷大,包含极大数目的分子,从而可以有统计意义上的物理量——如温度和压力——存在。在成立连续介质假说的前提下,微积分等数学分析的工具才可用于描述流体的机械运动和受力。第二个假说是作用于流体微团上的应力各分量与各个局部速度梯度分量之间有线性关系,即所谓的“牛顿假说”,流体力学的基本方程组由此而建立。事实上,对于极其稀薄的气体,第一个假说不成立;对于粘稠的液体如石油或血液,第二个假说不成立。既然流体力学是由上述两个假说为根据展开的数学逻辑,所以它不是“客观的绝对真理”,而是缘起的相对存在,是无自性的,因而也是空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