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科学的例子试述“缘起无自性空”(宣隆佛)(2)

社会上通常的概念是把经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的宇宙万事万物(包括物质与精神)看作是实有自性的存在,缘起论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本段的标题“科学即是空”不是说科学是假的错的,而是说不要把在

  社会上通常的概念是把经由五蕴(色、受、想、行、识)和合而成的宇宙万事万物(包括物质与精神)看作是实有自性的存在,缘起论指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本段的标题“科学即是空”不是说科学是假的错的,而是说不要把在一定条件下相对成立的科学方法和经由简化得到的科学规律绝对化。每一个科学分支都是在一定的前提(公理)下建立的,其结论也都是一定条件下的简化,所以都是缘起的,故此也就是无自性的,空的。进一步说,建立在理论科学基础上的技术领域各部分当然也是如此。

  2、物质即是空(“色即是空”)

  自然科学家以抽象的思想方法,以为有一个自有自成的宇宙的根本存在,它的构成即所谓的“物质”。科学家的任务就是揭示这种种各别的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而且这个物质世界作为科学分析的对象时被认为是“实有自性”的。这种“实有自性”在科学上往往表现为“原子论”的思想——表面上虽然千差万别,深层次应有一不变的东西存在,例如古代所谓“四大”:地、水、火、风,近代则有物理反应中的分子,或化学反应中的原子。又或者认为,尽管局部可以有变化,但“实有自性”的物质世界在整体上是一个不可改变的永恒的存在,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强有力地支持此种观点。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时间与空间。时间被想象为一种均匀的流驶,空间则被想象为一个无比巨大的空盒子,一切物质居于其中,二者也都是“实有自性”的客观存在。二十世纪前半近代物理学的大发现,如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于经典的物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但人们所作的不过是对旧的框架加以技术上的修正,而对于物质世界的“自性实有”并无任何的怀疑。

  宇宙大爆炸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天体物理的观测事实:我们这个宇宙正在不断地膨胀,各星体膨胀运动的轨迹的反向延长均交于一点。这即是说,宇宙诞生于若干亿万年之前发生于该点的一次大爆炸。另一方面,这样不断膨胀下去,宇宙空间中的物质密度终将趋于极度的均匀和稀薄,温度也将趋于均匀,接近绝对零度(零下273°C),从而宇宙将变成一片死寂。其实,热力学第二定律此前也曾指出过宇宙死亡的前景:热量从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的传播是“不可逆过程”,故而宇宙最终将是到处温度均匀,接近绝对零度的死寂。宇宙有始有终的结论还可以从许多其他科学发现中推断出来。事实上,佛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就说过,宇宙是处在不断的“成住坏空”的循环之中。显然,对于物质世界实有自性的理解与宇宙的诞生和死亡是互相矛盾的:“有”如何变为“无”?“无”又如何生“有”呢?不但是其大无外的宇宙有生灭,任何一个层次的物质世界都随时在发生着变化——无常。既是生灭、无常,物质世界必定是缘起的,从而也是无自性的和空的。物质在佛教中又称为“色法”,所以说“色即是空”。由此也可知,佛法所说的“色即是空”并不是如社会上许多人望文生义的那样,是“一切物质(色)都没有,都不存在”的意思。

  3、时间即是空

  作为一切存在——“法”的一种基本形态,时间被想象为一种均匀的流驶。这即是说,人们实际上是把时间看作是具有自性的,即独立于具体的物体之外的常住不变的实体。这种认时间为有自性的看法常常导致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时间有没有开始和结束?如果回答是有,如何想象它在开始之前和结束之后的情况?如果回答是无,又如何想象这既无开始又无结束的东西(时间)?

  大约一千九百年前,龙树菩萨说:“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中论·观时品》)。他更具体指出,时间取决于物体的运动,他说:“若离于去法,去时不可得”(《中论·观去来品》)。他这种时间不能离开物质而存在的思想是如此之深刻,以至今天也并非人人可以理解。二十世纪初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他的“狭义相对论”中证明了,当物体以接近光速飞行时,其上时间的流逝明显减慢。时间既是依赖于物体及其运动,它就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也就是空的。

  4、空间即是空

  与时间并列,空间是一切存在的另一种基本形态。空间被想象为一个无比巨大的空盒子,一切物质居于其中。这里空间被看作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是甚么都没有,又是独立而有自性的实体。于是类似于时间的问题又出现了——空间到底有多大?有没有边界?有边界的话,边界外面又是什么呢?反之,空间是否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越来越小,以致于无穷(半尺之棰,日取其半,永世不竭)?

  经典力学的基本知识已经在提示我们,空间并不是实有自性的。空间中任何一点的坐标(x,y,z)都依赖于观察者的位置。又物体的坐标的改变称为位移:(dx,dy,dz),位移对时间的微商(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即为速度:(u,v,w)=()。所以速度的大小和方向也都取决于观测者。对此爱因斯坦曾举过一个(古典)空间相对性的例子:从行驶的火车上丢下一块石头,可以想象,石头在下落期间应当经过一系列确定的“空间点”。若不计空气阻力,车上的人看这块石头是竖直落下的,它的轨迹是一条直线段,但地上的人看这块石头落下的轨迹却是一条向前倾斜的抛物线。即是说,那一串“客观存在”的空间点在不同的观察者眼中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其实,龙树菩萨早就指出,空间是不能离开物质即“色法”及其运动的,空间也不是什么都没有。他说:“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中论·观六种品》)。大约一千九百年以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指出,空间还受到物体质量的影响。今天,没有人怀疑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但很少人能理解它。“相对论”的上述著名推论涉及深入的物理概念和数学推导;而在更基本的层次上,佛法的缘起论提出了与之相同的原则,即物质、空间和时间的空无自性。

  5、精神活动即是空

  一切法都是由五蕴和合而成的,即代表物质的色与代表精神活动的受、想、行、识。精神现象的神奇令人着迷,但科学家对精神活动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对物质世界的研究。人们已经熟知的是,物质和精神是紧密相关的。一个医学上的例子是,人在童年时受到的心理伤害可引起成年后的身体疾病;然而一旦精神分析医师找出病人潜意识中的症结所在,只需告诉病人放下对此的执著,身体上的疾病也就“不治而愈”了。这是说精神上的错误认识造成了身体上的疾病。其它宗教都假定有一个(或多个)永恒的神的存在,佛教却说这些神或神仙的神通再大也不是万能的,寿命再长也不是永恒的;他们也是因缘所生的,也必为因缘所灭。佛陀本身就不是神,而是觉悟了的人。显然,一切精神活动都是缘起的,是无自性的,因而也就是空的。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