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六祖坛经的思想(4)

「无念」一词最早见於《大乘起信论》(注59),但《坛经》是不是受了起信论的影响,不得而知;在《金刚经》有这种暗示,那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注60),《坛经》不用无心而用无念,

  「无念」一词最早见於《大乘起信论》(注59),但《坛经》是不是受了起信论的影响,不得而知;在《金刚经》有这种暗示,那就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注60),《坛经》不用无心而用无念,可能是怕把染著心和清净心混淆。《坛经》中所讲的自心一定是清净心,无念是指前念、今念、後念,念念不被愚迷、骄狂、嫉妒等心念所染;而且念念之中,前念、今念、後念不被前境所缚(注61),所以「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注62)。
  「无住无往亦无来」是用之解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的,它说明了用大智慧来超越一切烦恼的事实,所以《坛经》说「打破五蕴烦恼尘劳」(注63)。它不是本来没有而现在有,也不是现在一直停在这儿,从来没有离开过;不能说它是有或是没有,不能用任何话来形容它。同样地,如果运用大智慧能使我们的心,不停留在任何一个念头上,也不被任何念头所吸引。「无住」是指现在,「无往」是指过去,「无来」是指未来。也就是在每一个念上面都没有我,实际上就是无我的意思。「无忆无著」,所谓「忆」和「著」是指对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和事物有取有舍,那就是烦恼。因此《坛经》说:「以智慧观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注64)
  「无相」这个名词也是从《金刚经》的经句而来。前面已举过《坛经》所用的《金刚经》的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注65),而且《金刚经》又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注66)。其实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这三种是指众生的自我中心,和他的生活环境,寿者相是众生在时间上活动的现象,四种相也就是众生在时空中的关系和现象,这些叫做一切相。唯有离开一切相,才能发现无上的真如心。因此《坛经》要求我们以无念得到智慧,以无相亲证佛性。所谓无相是指离开内外相对的相以及体用相对的相。
七、《坛经》的生活实践  佛教徒的生活实践通常是用戒定慧三无漏学作依准;依戒摄身,依定摄心,依慧指导身心的行为,这是佛法不变的原则。在受戒之前需要发愿、忏悔,发愿是愿意接受佛法修行佛道,如《坛经》忏悔品,所举的四弘誓愿;忏悔是对於三世的罪障以至诚恳切心来忏悔。凡夫在受戒之後,对於戒律的持守,尚有违反可能,所以还要忏悔;一次一次地违犯,再不断地忏悔,就能持得愈来愈清净,犯过失的可能愈来愈少。《坛经》也鼓励这一点,所以设有忏悔品,里边包括忏悔发愿和受三归依戒。然其与一般经典所不同的,是强调「无相」的观念。无相的意思是心外无法,一切法皆是从自己的心中所显现,归依三宝也即是归依自心,以「自心」归依「觉」、以「自心」归依「正」、以「自心」归依「净」,便是归依了三宝(注67)。
  一般的说法是以坐禅来达到定和慧的目的,而《坛经》於此也有不同的观点。
  通常认为坐禅的方法不出於禅观,也就是用各种不同的观想法,例如数息观和不净观,或五停心观等,来达到身心统一及超越身心之外的目的。可是《坛经》对此有所批评,它主张既不要著心,也不要著净,也不是不动。如果著心,那是妄想;如果著净,那是妄念;如果是不动,只有自性才能办得到。所以他说:「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注68)。这对於传统的次第禅观而言,是不相同的。传统的次第禅观,是要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用心去放在一定的方法上,然後使得散乱心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而入定境。可是《坛经》所说的坐禅不在於打坐,乃在使得自己的心当下不起杂念而能见到不动的自性,叫坐禅。能够达到这样的程度,内心自然不乱,所以也叫定,并且说这是真正的禅、真正的定。从外面看叫做禅,从内看叫做定;实际上,坐禅、禅定,是指同一椿事。也可以叫三位一体的不二法门吧!
  注解
  (注1)有关《坛经》的考证,最早有日本的宇井伯寿撰《第二禅宗史研究》第一篇「坛经考」;在中国有印顺法师的《中国禅宗史》第六章「坛经之成立及其演变」;此外,铃木大拙、柳田圣山等日本学者,均对坛经作过考证的工作;在美国的坛经英译,我所见到的两种:(1)The Platfot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by Philip B。Yampolsky(New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67)(2)The Platform Scripture-The Basic Classic of Zen Buddhism,translated by Wing-tsit Chen。
  (注2)本文对《坛经》文句的引用,是依据大正大藏经的宗宝编集本。(大正大藏经,以下简称大正)
  (注3)《坛经》,大正四八卷三四八页上。《金刚经》,大正八卷,七四九页下。
  (注4)《坛经》,大正四八,三四八页下。《金刚经》,大正八卷,七四九页上。
  (注5)大正四八,三四九页上。
  (注6)大正四八,三五○页下。
  (注7)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上及中。
  (注8)a《坛经》定慧品,大正四八,三五二页下。b《文殊说般若经》,有两种译本:(1)《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上下二卷,梁扶南国三藏曼陀罗仙译。(2)《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梁扶南国三藏僧伽婆罗译。提及「一行三昧」的是二卷本的卷下,见於大正八,七三一页。为四祖道信所引者,亦正是此段经文。
  (注9)《坛经》定慧品,大正四八,三五二页下。
  (注10)大正四八,三四九页上。
  (注11)道信的资料被收於《楞伽师资记》,其所引《文殊说般若经》的内容,见於大正八,一二八六页下至一二八七页上。
  (注12)大正四八,二九八页中。「那伽」是龙,佛常在定如龙。
  (注13)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中。
  (注14)大正四八,三五○页下。
  (注15)大正四八,三五○页上。
  (注16)大正四八,三五○页上。
  (注17)《维摩经》有前後三译:(1)《佛说维摩诘经》二卷,吴支谦译;(2)《维摩诘所说经》三卷,姚秦鸠摩罗什译;(3)《说无垢称经》六卷,唐玄奘译。梵文维摩诘,有「净名」、「无垢称」两种意译。
  (注18)大正四八,三五一页上。
  (注19)大正四八,三五二页上。
  (注20)大正一四,五二○页中有云:「菩萨以意净故,得佛国净」。又於大正一四,五三八页下云:「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又云:「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发布者: 欢迎投稿,网站:无量光佛教网讨论请进入:佛教论坛)
欢迎访问无量光佛教网,相关文章:
------分隔线----------------------------